
边界是区分彼此的界限,没有边界就是一个事物。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边界,因为父母与子女分属于不同的个体。
从婴儿降生那一刻起,这个边界就已经存在了,他自己的需求就需要他自己来表达,父母无法代替,比如他高兴了,生气了,不舒服了,饿了等等。在他力所能范围内拓展自己的边界,父母辅助他。随着他慢慢成长,他表现发展出自己身体和思维的能力,这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辅助就会大幅减少,他在逐渐建立自己世界,同时也尽力摆脱父母的束缚,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个体。这时就完成了一个成年人角色转换。
子女结婚生子之后,就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他的重心由自己转移到新建的家庭上,这个阶段也是父母产生焦虑的阶段,发展自己费心培养的子女心里最重要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另外的人。这种落差和隔阂在父母眼里会一直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也会做出调整,开始把重心由关注子女转移到关注自己,这时候会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有些父母会想办法从子女那里获得更多的钱物,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关注,他们心里可能会感觉不公平,感觉付出过多而回报不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子女相比较而感到自己的弱势,所以会不停索要关注、爱、财物,想要回到掌控幼年子女的时期,这种行为像孩子一样任性贪婪。
这种行为在子女眼里往往被归结为父母界限不清。真实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父母依赖子女并不是他们模糊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这是他们明确界限之后的行为,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要想办法把你的变成我的。有意思的是,这种无休止的索取行为会让子女想要逃离,希望远离父母,但是限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子女没办法逃离,父母也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会感觉有外力加持而有恃无恐,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一个想逃,一个紧追,始终离不开,始终有距离。
有没有一个刚刚好的距离。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在确实需要子女时再让子女来帮助,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距离。相反,父母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假装退化或主动退化到婴儿时期,完全躺倒在子女身上,就会给自己和子女带来很多负担,无形中也会制造出很多痛苦。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方产生这种不正常的依赖关系,与子女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很大关系。一个关系好坏取决于双方的互动和调适,父母的过度依赖可能是一方一味退让和纵容,一方的一再贪婪和索取造成的。任何一方做出建设性改变,做出有利于关系正常化的调整都会给双方关系带来有益的变化。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作子女,每个人都是第一次老去,不必期待双方关系一开始就很完美,只要彼此调适,相互理解,逐渐向好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