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第三十五课,金融和法律第五节课

在学习5分钟商学院前面课程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有关“风险”“风险投资”,知道了风险是可以买卖的,而无论风险怎么买卖,都不会降低风险这个商品本身的内部风险,而经过多次交易,反而会提升风险系数,就像次贷危机;很显然,这不是风险交易的目的。
在互联网金融中,风险交易更加频繁,频繁的交易会给本来就有风险的商品再增加风险;这也是P2P暴雷的外部原因——频繁的交易更增加了风险。
这个外部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外部无法根本解决;
润总给出了解决的根本方法——更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如果从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交易,而且要在频繁交易中规模化获得丰厚的利润空间,核心竞争力就是有一套“风险消化系统”——扛得住、吃的下、不拉肚子。
一切来自于企业的内功,可究竟如何做呢?不同的行业中,具体的模型不同,这是无法给予具体的答案的,但至少,我们还能细化步骤:
**1、细化从事行业中的利益各方;**
**2、在利益各方中找到互相影响的利益点;**
**3、让同性利益产生更大的网络效应;**
**4、抓住这个同性利益点,作为风控基点**
当然,这是一个方法论,还是需要具体行业具体分析。
买卖风险就是转嫁风险,通过自己的消化系统吃下别人吃不了的,而且能消化成自己成长的营养,你就能壮大,就能长的比别人强大。
如何消化别人不吃的风险呢?
让风险在自己的系统中,大事化小。
尽可能的分解风险到每个个体都可以承受,甚至不需要承受的程度。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一定的格局去规划,找到那个共性利益点,将风险分担在每个小利益点之中。
比如,花呗
每个人支付宝的账户花呗额度并不高,但是使用的频率却很高,支付宝扫码支付的默认支付渠道就是花呗;因为使用方便,人们形成使用习惯后又很难戒掉;因为额度不高,形成习惯后的逾期风险不大;再加上各种分期、优惠活动,不断的分担风险;诸如话费、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这些本来就存在的日常开支,却换了一个使用信用额度的支付途径,无形中就进行了规模性的风险交易。
让尽可能多的个体参与进来,将利益与风险的比例平衡,在每个参与个体的承受范围内,且既能承受风险又有足够的动力不断的进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