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修,是先改变自己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审视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何定义什么对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些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
在明白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之后,再学习一个个知识点,我们的修行之路才会事半功倍。在这之前,希望大家怀着空杯的、开放的、归零的心态去了解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很多年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对待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可实际上,我们现有的见识依然有限,所以一旦接触到见识以外的事物,第一反应就是排斥,甚至会不相信。
这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怎么往里倒茶水,也倒不进去,因为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识,只有先把杯子空掉,才能再次装满茶水。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正因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底层逻辑,是我们自身已有的认知见识之外的事物,如果没有一个空杯的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可能根本无法接受,更谈不上从中受益了,所以接下来,大家要敢于突破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认知。
从根本修的第一步是格物,是突破自己现有的认知格局,扩展自己的良知或知见。如果不改变我们底层逻辑的认知,即使学再多的知识点,都了无用处。
格,就是困,被条条框框的知识见解,也就是被“物”,给困住了。在被困住的情况下,我们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受新的认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被物格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作“格局”,就是一个局把我们困住了,只是区别在于困住你的格局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而格物,就是让我们把困住自己的局去掉,突破自己的认知,不断地获取真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格局。
对于三季人来说,一年有四季的自然现象就是超越现有认知的见识。相传,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得知子贡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后,非常高兴,便请教了一个问题,说:“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子贡笑着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两人因此争执不下,最后子贡便请来孔子解答,没想到孔子看了客人一眼,回答道:“一年有三季。”
客人走后,子贡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呀,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三季人的认知里,一年只有三季,一年有四季对他而言是现有认知以外的事物,必然难以接受,更不会相信。所以突破三季人的认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来源:子贡问时)
实际上,不止三季人如此,我们有时候也是如此。常言道,“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于傻瓜论短长”,在与人交往时,面对认知格局不及我们的人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像对待三季人一样,认同一年只有三季,但是对于认知格局高于我们的贵人而言,此时的我们在高人眼中也是三季人,这时候就不能以自己固有的认知框定自己,相反要以开放的心态,突破自己有限的认知,不断像高格局的人看齐,提升自己的认知格局。
面对突破自身认知格局的时候,不同格局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正所谓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众人听到道的理论和认知,具有上等认知格局的人会努力去实践,中等认知格局的人,会半信半疑,时而践行,时而弃之,而下等认知格局的人则会哈哈大笑,抛之脑后。正因为有下等人士的大笑,才显示出“道”的高深格局是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认知。
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道德经》中短短的五千言,博大精深,凝练了老子毕生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万经之王”。比《道德经》更厉害的是《易经》,没有文字,只有图画,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于我们来说,文字尚能略解一二,以符号图揭示的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更难以理解,这无异于是对我们认知格局的二次突破和升级。
无论是儒家三季人,还是道家不笑不足以为道,揭示的都是现世的认知,是对我们当下二维世界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突破,然而佛家传统文化,则增加了时空维度,其中蕴含的认知格局是穿越了时间、空间乃至轮回转世的真知灼见。
据说在古代梁武帝时期,佛教非常兴盛,当时有一位得道禅师志公禅师,具有五眼六通,能知人的前因后果。有一次,有个富有的人家办喜事,请志公禅师来念经祈福,禅师到了之后,随即说:“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猪羊坑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为什么禅师会说这样一番古怪的话呢?原来,当这孙子一出生,他的祖母就生病了,到临终时还挂念着孙子,担心没有人照顾他,于是死后投胎成女孩子,长大后和自己的孙儿结婚,只是改头换面,大家全不认识罢了,但志公禅师认识,所以说:“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志公禅师见到一个小女孩正啃着的猪蹄,其实是她母亲的肉,因为女孩的母亲造了重罪,托生成猪,长大后被人屠宰做了美食,所以小女孩吃的是她母亲的肉。禅师又看见院子有个男孩子正拍打的驴皮鼓,实际上是男孩的父亲,也是因为造业托生为驴,死后被人剥皮做鼓,可小男孩不知是他父亲的皮所做成的鼓。志公禅师再往餐桌上一看,发现全都是过去被吃的猪牛羊,而今转变为人,互为亲戚;在锅里所煮的肉类,却是六亲眷属啊!所以志公禅师说:“你们大家到这里来贺喜,其实我看这真是苦啊!人人在六道轮回里互相还报,互相残杀,互相食啖,真是苦不可言。”
志公禅师口中所描绘的六道轮回,已经远远突破人们的知识见解,所以人们听到后的反应都是诧异、惊恐,甚至是难以接受的,这是志公禅师的认知格局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实际上,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日,睹启明星悟道以后,顿时六通具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圆觉通,他所见到的世界将完全突破甚至颠覆我们现有的认知。
在《贤愚经》中,记载了释迦摩尼佛得道之后,看到的众生都陷入在错误的知见迷网中,正邪颠倒,难以教化,因为认知差距非常大,即使留在世间,对世间也了无益处,倒不如遁入涅槃。这个时候,大梵天王知道佛陀产生入灭的想法后,立刻来到世间,合掌恭敬地跪在佛陀面前,然后列举了佛陀在过去生为了求得正法,六次做大布施大忍辱的事情,最后佛陀被大梵天王六次祈请给说服了,才留在世间,并在鹿野苑中转于法轮,讲经说法。
> 《贤愚经》杂比喻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善胜道场。初始得佛。念诸众生。迷网邪倒。难可教化。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迁逝无余涅槃。尔时梵天。知佛所念。即从天下。前诣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合掌劝请。世尊。转于法轮莫般涅槃。佛答梵天。众生之类。尘垢所弊。乐着世乐。无有慧心。若我住世。唐劳其功。如吾所念。唯灭为快。尔时梵天。复更倾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又诸众生应可度者。亦甚众多。云何世尊。欲入涅槃。使此萌类。永失覆护。……世尊。往昔为于众生不顾身命。乃至如是。今者世尊。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润益成立。今正得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尔时梵王。于如来前。合掌赞叹。说于如来先身求法。为于众生凡有千首。世尊尔时受梵王请。即便往诣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转于法轮。三宝因是乃现于世。
在《妙法莲华经》中,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向释迦摩尼佛请教何为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之法,也就是所有知见中,最不可理解的认知是什么?佛陀并没有当即开示,反而让舍利佛停止发问,但舍利佛并没有听从,依然执着地请求佛陀开示,佛陀依然没有正面回答,还告诫弟子们说,一旦讲了,这件事一定会让众生惊异,因为它突破了你们现有的认知,一定会让你们无法接受的。但舍利佛三次再次祈请,佛陀最终分别解说,没想到随即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起身离开。为什么会离开呢?因为佛陀即将阐明的第一稀有智慧,也是突破众阿罗汉的认知。最后还道出了诸佛出现在世间的根本原因,就是让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无论是《贤愚经》中大梵天王六次祈请释迦摩尼佛住世讲经说法,还是《妙法莲华经》中舍利佛殷勤三请佛陀解说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难解之法,都揭示了突破众生固有的见识太难。
换句话说,格物是从根本上修所面临的第一大障碍,只有突破了我们现有的认知格局,才能真正迈入从根本上修行传统文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