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雷的第682篇镜像世界**
好多年前,我家有一位世交,从我往上数叁辈的那个时候门当户对,我家与他们家交往密切,然而世事变迁,我家到我这辈道中落,而他们家虽说没有飞黄腾达,但也在他们的道路上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像我家这样陨落的那么快。
几年前,母亲跟我说,对方家的老人还来登门拜访过,回想曾经由于我上学的事情还麻烦过对方帮过忙,如今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就想替长辈们回谢一下对方。
然而我一厢情愿的好意并没有得到对方肯定的回复。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
***是不是我的行为使对方觉得我家跟他们家之间不对等,从而,对方认为我是个麻烦。***
回想一下,我在社会中摸爬滚打10来年也能够察言观色,从别人的言语谈吐之中体会对方对我的态度和内心的评价。当对方拒绝我的时候,其实他们内心所想的结论就是:
你无法与我产生对等的交换,你能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而我给你的却无法得到我想要的回报。
这就让对方产生了我们有求于他的想法。试想一下,对于有求于我们的人,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呢?
第一反应是厌烦,因为对方无法给你带来你所要的东西,紧接着如果这种厌烦摆脱不掉或者碍于某些其他层面的因素无法拒绝,那么我们就会想方设法的从他身上获得我们想要的,给予对方就设立的难题,当对方的能力无法实现我们所想要的,而我们又逼迫他为了得到他所想要的必须给我们所想要的时候,就产生了能力的不对等。
如果对方真的能够实现我们所想要的,我们还会给他设立这种难题吗?他轻而易举的就能与我们实现交换,这就是所谓的“对等交往”。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融洽的方式就是互不所求,而这种互不相求的前提就是能力的对等。**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认为自己能力与对方对等,但对方并不这么认为,这就从另外一个层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的不充分。
我真的有求于对方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但对方却如此断定。从而,双方的接触就此终止。
对方真的有求于我们吗?我们深表怀疑,当对方提出需求的时候,我们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然而拒绝也无可能,满足对方又认为自己并不值得,在这种纠结之下,双方的关系又陷入僵局。
正如冯唐说的那句话
>“不给别人添麻烦”。
不麻烦别人,对人对己都是最好的相处状态;我不麻烦你,我不有求于你,我能坦然与你相处;你不麻烦我,你不有求于我,你便也能坦然与我相处。人与人之间如此之坦然,则建立在对己对对方能力充分的施展和理解的基础之上。
先别管别人吧,先把自己做好,先把自己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