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女辈,遵循家里的老传统,这么多年的清明,只参加老公家族里的祭祖。娘家里父母均在,祖父祖母是轮不到我这个嫁出去的孙女去祭祀的,听说还有不吉利之嫌呢。所以,这么多年清明节我都不曾回去。这次即使回去了一天看望父母,也正好碰上了隔壁镇的两个堂叔伯回来祭祖,我也没有参与其中。不禁小感慨:“女子还是不如男。”
今年老公家族里的清明祭祖,是最为齐整的一年。外地读书、工作、创业的孙辈们都千里迢迢赶回来了,公公三兄弟及儿媳孙辈大小近20人,集聚一堂,比春节都还热闹,老人们心里高兴。因为人多,所以这次的聚会在餐馆进行,把70多高龄的婆婆从做饭的辛苦中终于解脱了出来,婆婆也才有机会第一次上山磕头,她说这是第一次看到了其中一祖辈的坟。哎,这么多年,晚辈们只是去祭祀已逝去的先辈,却忽略了活在的长辈也在慢慢变老,辛苦了婆婆啊。
祭扫仪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有现代气息。没有了扫,只有祭。记得往年祭扫的一个重要程序是需要整理清除祖坟周边杂草的,如今已是社区统一管理,施药砍杂,然后只要交点钱就行了。墓区已像城里一样禁燃鞭炮,只能插花、烧香蜡,化纸钱。纸钱也似乎经常变换花样,记得前些年还有模仿人民币模样的,数字还不小。今年已是黄灿灿、厚厚的一摞一摞,非常蓬松,完全不像以前的那种打着月牙形的手工纸钱难以撕开了,烧起来很方便、易燃。纸钱烧完,就是重头戏磕头了。晚辈们一个个依次在碑前跪下磕头,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没有出声的,应该在心里也有祈祷吧。
一年一度,清明祭扫的主要目的,我个人揣测,大部分的晚辈为的可能是祈祷先祖在天之灵庇佑自己和家庭顺利平安发达吧。至于还有多少人因此而激起缅怀先辈、继承家风、奋发向上、兴旺家族的决心和信心,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于我来说,这么多年一直是有点“浑浑噩噩”的,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只觉是一个程序性礼仪而已。也许是我年龄未到还不知事,或许也是个性使然,更或许是祭祀的先辈于我,本没有血缘。
但机缘巧合,此次清明正值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放假前几天我因工作需要,高密度地接触到的信息就恰是祭英烈、学党史、悟思想,对国家倡导清明祭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先烈遗志,增强为党为国为民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这些高大上的词句有一些了解。
今天受此启发,我不禁思考,在清明祭祀先祖的传统里,尘世里的人们,除祈求祖辈英灵庇佑之外,自身是不是也应该来一点祭先辈、话家庭、悟人生的思索呢,即所谓慎终追远,就是如此吧。
我是祖辈的晚辈,但我更是孩子的长辈。人到中年,正是父母需要我做后盾的时候,正是要为孩子做示范的时候。我的言,我的行,我的果,一切都是父母和孩子可观、可感的。不指望自身能给父母带来什么大享受,给孩子带来什么正能量,但深害怕给父母添担忧,给孩子带来负影响。为此,我是决不能、也绝不敢不作为、胡作为啊。我唯有终身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尽力去朝善作善为的方向学习、前行。
我是这个家庭、这个家族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点”。我必须要努力做一个靠谱的“点”。因为只有家庭里、家族里每一代人每一个“点”都靠谱了,这个家族才会正常赓续,只有每个成员尽力了,这个家庭和家族才有机会变得更兴旺。
以清明之名,聚了,吃了,喝了;以祭祖之意,还需思了,悟了,行了。在我看来,这才是清明祭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