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等级的划分比比皆是。生物的进化如此,社会的结构如此,人心亦如此。
其中,向恶之心不予考虑,毕竟“人之初,性本善”。
**初等谓之唯我之心。**人性使然。每个人生来具有唯我之心,只是随着周遭的人、事及环境的变化而进化。
**次等谓之真我之心。**“真、善、美”从思维、行为和生理三个方面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的准则,而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真”。
> 如果我们把所有与人相关的事物的价值分为思维性价值、行为性价值和生理性价值来分类的话,“真、善、美”的含义可以极度粗浅的理解为高于(与人相关的)事物平均价值的价值。更明确一些的意思就是,真即为正向的思维方式;善即为正向的行为举止;美即为正向的生理机能。
**三等谓之忘我之心。**《齐物论》中提到过“吾丧我”一词,对这个词的解释,古今无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理解更偏向于丢掉社会中的“俗我”,驻于自然本源的“真我”。而忘我的核心更像是一种抛开生理感受,同时专注于“心流”的状态。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 心流(Mental Flow),心理学中指的是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四等谓之宽容之心。**宽,心之宽窄;容,心之深浅。宽的是己,容的也是己。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有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也就是我们时不时用来形容他人的“心宽体胖”。
宽容之“宽”似乎比心宽之“宽”更“宽”一些,但主旨都是为了表达内心勿为心外之物所缚的意思。只有无所缚,才能有所容,有所容,才有谓大。
> 《庄子•天下》:“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
> 《后汉书•傅燮传》:“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 《宋书•郑鲜之传》:“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
这个容不是“容器”的“容”,而是“容量”的“容”,或者“内容”的“容”。你看盛水的器具,让水有了边界,也就是有了束缚,把这一器水倒进大海,这一器水也就成了大海。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君子不器”里的“器”,束缚了我们太多的心之向往,还顺便把我们所有的精、气、神统统限制在了这个“器”里。很是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