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于幸福的疑惑》**
选自《幸福的方法》by泰勒•本-沙哈尔


**思考问题:**
**1.作者传递什么感知?**
“成就感能带来最终幸福”这一幸福逻辑经不起推敲,即使是获得世界冠军这种巨大的成就,也无法使人有持续的长久的幸福感。
**2.作者做得成功么?**
作者做得很成功。虽然作者只是描述了自己的一件事例,但其感知能力以及表达感知的能力很强,涉及内心活动的内容其实并不好写,但作者却通过文字让自己的内心戏像图画一样呈现给读者,读者甚至能细细揣摩体会个中感受。
首先他对自己以往对幸福的理解的感知描述,接着是夺冠时的感知描述,然后到狂欢之后的感知描述,最后是他疑惑和思考的感知描述。从文首到文末,充满了丰富的感知。
**3.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写?**
我之前也写过类似的内容,想要传达的感知是“如果一个人要把幸福和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挂钩,并且这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一个“钩”,那注定幸福永远都不会或者只会短暂的降临—因为绝大多数人对财富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
写这个主题的时我也是采用自己的案例,但我的案例写得很短,像白开水的叙述,没有代入感。对比上面的这篇文章,显然我的感知能力以及对感知的描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下是我之前写的一篇关于幸福思考的文章,将之作为对比。
**文章:《别让抱怨阻挡幸福》**
by 钱太

思考问题:
1.作者传递什么感知?
抱怨的本质是想让他人站队。抱怨会产生以下的负面影响,以至于影响了人的幸福感知能力:
* 抱怨使人缺少发现他人优点的观察力;
* 会把他人塑造成“坏人”,等同于把幸福关系推开;
* 抱怨使人不能看待客观事物以及审视自我;
* 抱怨容易瞬间粉碎幸福的氛围。
2.作者做得成功么?
作者是把这些感知都表达出来了,但是,对比上文,很明显的讲故事的能力很弱,干巴巴的说道理——好比给一个饥饿的人一把粗糙的米糠,难以下咽,自然难以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所以,无法调动和激发读者产生联想感知(这应该是让读者认可一篇文章的关键要素)是必然的结果。
第2节写作课笑来老师也讲了“讲故事比将道理好”,今天回头看这篇文章,我可以把文中的几个要点分别用几个小故事来展开叙述,同时,关于幸福这类文章,丰富的感知应用会更出彩。比如我写婆婆的那段描述,可以优化分成几个感知场景写:
* 刚和婆婆一起住的时候,我经过她房间时,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衣服洒落一地,当时的视觉感知、心理感知、联想感知......
* 回忆她优点时的各种感知......
* 最终感悟的各种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