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它可以让我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我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是不是我需要的,
由此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读,如果读,要什么方式读,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读。
那么要如何做呢?
就以“自我的本质”作为例子。
首先,看包装---有个第一印象,有感觉
这本书,配的这个颜色,感觉很模糊,就像是“普清”版,看着特别别扭。拿在手里倒是挺重的。
封面和背面中间都有留白,红色的“我”特别显眼(这么明显,如果不是永澄老师提到,我也没注意)。
来自湛庐和浙江出版社。
其次,看整体。有判断
封面,
书名“自我的本质”,对这个名字没有感觉,我就没什么兴趣。
下面有副标题“是什么真正塑造了自我”-----如果说书名是用来营销的,那么副标题才真正告诉读者这本书在讲什么(永澄语录)。
在副标题前面还有几个字“世界知名”等等,不用管它,只需知道出版社在用锚定效应套路。
下面是英文名字,看不懂-----有必要查一查,可以更准确的了解作者的本意。
这里,可以大体了解这么书要讲些什么。
暂停一下,想想这是哪种类型的书,同类型的还有哪些,和我有什么关系么,我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对这本书有几分值得看,可以先有个判断了。有了判断,后面才可以不断纠偏。
封底,
下面有上架指导:心理学/通俗读物-------那么本书可能意在传递一些信息,严谨性可能就没有那么高。
上面是推荐语,虽然按照惯例,大家都是互相吹吹,但即使这样,仍然可能有些涉及到本书的一些重要信息。
谢尔默提到“自我是幻象”
杂志“科学美国人”提到“自我是大脑编制的故事”
得到了更多关于本书的内容,虽然有些恐怖。这就让我不得不想如何采取措施了。
关于作者的介绍,
某大学某系的某个中心主任,研究自我、认知等。
明星演讲家,有多本畅销书。-----这里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呢?
可以查查这个大学是什么情况,了解这个作者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不要忘了顺便看看印刷时间和版次。
看到这里,心里的判断有没有调整呢?
接下来是大餐。
目录,
有8章。
浏览下各章,是并列的关系。
这意味着,你对哪章感兴趣,可以先读哪章。
(这时不要忽视出版商对自己商品的推荐,从京东搜下本书,找到湛庐自营,可以看到关于本书的推荐语。)
目录的8章正好是影响自我的因素。
前言,
有10页。
快速浏览下。发现了以下规律
每段第一句一般是本段的总结。重要的部分,作者都用黑体字做了标注。
从前言的略读,大体可以得到这些信息:自我只是大脑从自我利益出发创造的假象,他可以独立存在,但是别人在决定这我们是谁。
这时,我们已经可以画出本书的结构导图,以及对本书的可看分值是否会有调整呢?
第三,看细节
看索引,找关键词
看引用
本书的特殊标志(如时机管理的总结页,都用了另一种颜色)
图表等等
第四,粗阅读
随便翻两页,略读
产生疑问和兴趣
写下心得感受
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习惯,帮助我们有个心理准备,读序言也是有这部分的作用。
第五,下判断
判断要什么方式读,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读。
检视阅读五步法就完成了。
以上,是今早观易仁永澄老师的DEMO,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