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
>
>
>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
> 《传习录》
精读
象山就是陆九渊,因陆九渊曾在象山讲过学,所以人们称他为象山先生。
陆澄曾求教于王老师关于“陆九渊说要在人情事变上做下功夫。”
人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事变,便是视、听、言、动的一起事物,以及富贵、贫贱、患难、生死
王老师说:“在学习修养上,除了人情事变,就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喜怒哀乐不是人情吗?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患难、生死,都是事变。事变只是在人情中体现,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关键在于‘中正平和’,‘中正平和’关键在于‘慎独’。”
这里说的学习修养是说品德和心性上的学习修养,而不是技能上的学习,所以在这方面的学习,王老师认为就是人情事变上的功夫。
人情,人的喜怒哀乐,都来自外界事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外界的事变。
在人情事变上的修养,还是华杉老师讲得好,他说,人的德行是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是为了让孟子受到好的环境的习染,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一点也不为过,最近大火的谷爱凌,她的自信、她的修养、她的落落大方、她的努力、她的言谈举止......和他从小在好环境小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所以,华杉老师说,要修养好的德行,基础是要读书、要选择良师益友,给自己习染的好环境。**
**然后,在自己的行为上,对每次的待人接物,对自己的视听言动,要时时刻刻反省,反省自己做到‘致中和’,中和上面我们也聊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为何发,就是为人情事变而发。理解了人情事变,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中’;喜怒哀乐发出来,但能控制自己,符合道德规范就叫‘和’,这就是‘中正平和’。**
**而要做到‘中正平和’的关键在于‘慎独’,意思是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思想要符合道德规范。**
**注:《传习录》——王阳明,华杉讲透《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