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砖厂,和传统制砖厂完全不同,没有烧砖的窑,没有制砖晒砖的场,虽然也有一根大烟囱,但却很难得看到冒烟。偌大的厂子里,除了搬砖工,也只有十几个工人和管理人员。但周围堆山一样一捆捆的砖,却明明白白地昭示着这是一个大型砖厂,产量非常大。其实,一切的疑问都会在你看到巨圆型工地时瞬间化解。机械化制砖,制造业的工业化是改变砖厂外貌的核心原因。制砖的原料经过巨型搅拌机混合后,直接传输到制砖机,出砖后再传输到自动摆砖机,制好的砖胚被摆砖机灵活的机械臂和抓手科学地垒在圆形的带轨道的烧砖工地上,然后是移动的扇形烧砖机,沿着圆形的轨道逐段烧制。由于烧砖机是电动的,基本上不烧煤,而且可以二十四小时连轴烧,所以既不冒烟产量还惊人。其实搬砖的活,也是有机器可以代替的,只是搬砖打包机的规格是720块的,不太符合汽车搬运的规格,所以砖厂才雇人来搬砖。所谓搬砖,并不需要翻斗车,小推车什么的,只是把烧制好的砖,以一定的规格垒好即可。具体来说,就是1000块打一个包。按照18*5+23*4的横纵相交规格,把砖垒十一层,正好1000块,就可以了。剩余的全部交给打包机和叉车搞定。
砖厂弥漫着红色的砖灰,忙碌的叉车、铲车、运货车交替往复开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尾部的发动机,像一位老烟枪,一口一口地吐着青烟,同时,扬起一阵又一阵灰尘,在阳光下迷漫、旋转、漂浮,然后在车子带过的风之后很快落下。勤快的、熟练的搬砖工早早就来到工地了,因为他们知道太阳出来前,流汗最少、效率最高。虽然早早地起床吃了早餐,七点就开始搬砖,而且还是在巨圆形(半径大概有80米左右)砖厂的外围,但是还是热气难耐。太阳透过淡绿色的塑料顶棚,夹杂着移动的巨型烧砖电子炉留下的余温,火辣辣地炙烤着搬砖工地,被烧炉反复烧制过的地面,温度超过50度,一踏进工地,鞋子就被砖灰浸没,被“染”成了土红色。烧好的砖,虽然已经放置了一夜,但隔着手套仍然感觉得到余温,红色的砖外观看着齐整,规格统一,但仔细看,表面却是凹凸不平、粗糙得很,如果不套手套,手随时可能会被表面的凸起划伤。
当克服了高温,噪音,尘土,这些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环境之后, 戴好粗糙的织布手套,拿上一个铁制的搬砖专用夹,就可以上阵搬砖了。终于开始了,第1块砖的搬运。由于烧制的过程中堆叠起来的砖块之间有重叠的部分,所以在烧制过程中这些砖就会粘在一起。每搬一块砖都要用点劲,把粘连的部分推开,或是拿着一块砖,敲打一排,让它位分开,方便搬运。每块砖大约都有2公斤,刚开始手臂的力气并不大,专用的工具一只前4块砖根本就夹不起来,只能是一块一块的搬,手臂机械的重复着动作,推倒、拿起来、转身、码整齐,一块两块三块四块,一层横叠,一层竖叠,交叉着一层一层的往上叠。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在第1层到第3层之间,要摆出特别的造型,留出两个洞口,以方便叉车,把打好包的砖堆叠起来。只搬了十几分钟,在高温和不停搬运的双重逼迫下,汗便从全身千万个毛孔里细细密密地渗了出来,然后相互融合,渐渐聚成了汗滴,又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流,于是汇聚了更多的汗滴,便成了汗流,一时间就汗如泉涌,全身都湿透了。最麻烦的是从额头流下的汗,不停的,滴到眼镜片上,又流到眼睛里。只能用汗衫不停的擦拭。只搬了半小时,嘴巴就极度干涩,一杯水,只一口便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然后水,立刻就变成了汗,又涌了出来。刚开始流到眼睛里的汗水,还有些刺痛,到后来,也不知是眼睛适应了,还是汗水里的盐分减少了,直接就这么流到眼睛里,像游泳时涌进的水一样自然,又流到脸上再汇聚到下巴,一滴一滴滴在砖灰里,只一瞬间,就不见了踪影。手套很快就在搬砖着力的五个指尖处磨破了。手臂也开始沉重,腰在连续的弯曲下,也开始酸痛。打完第1个包,1000块砖整整用了两个小时。叉车工把砖叉走时,从驾驶室的塑料袋里拿出一张被剪成小正方形的扑克牌,算是工作证明。身边的熟练工,已经在这个时间内打完了三捆砖。带来的水,一会儿就喝光了,于是跑到加水的地方,顺便洗了手洗了把脸,却发现满脖子都是砖渣。原来是在垒砖的过程中,当累到9层以上就要向上搬,这个时候砖灰就会顺着脖子进入身体,然后被汗水牢牢的粘住。管他呢,喝了些水,继续开始战斗。
在搬第二捆的时候,有了一些经验,开始两块或偶尔会三块一起搬。手臂在稍事休息后,似乎更加有力了。就这样机械地搬运,最多想的是,一块砖0.015元,一分五厘钱,打好一捆就挣了15元。本来想把蓝牙耳机戴上,发现这个环境根本就没法戴耳机,噪音极大;看到这里灰尘这么大,想戴一个口罩,但发现工地里没有一个人戴,想想算了吧,和大家一样,不是吃点灰吗?这时,身边一个工头很关心地把工地上的电风扇对着我的方向吹,风扇掉转方向的瞬间,卷起地面上的砖灰,直面吹到脸上,鼻子嘴巴里都是灰,赶紧连吐口水,把砖灰吐出来。风扇一来,果然凉爽多了,汗水瞬间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完成第二捆只用了1个半小时,这时已经11点了。才感觉,肚子饿得咕咕响了。可是还没到饭点啊。于是向第三捆进发,到十一点半,实在吃不消了,只打了一半不到便进餐厅吃饭了。菜很简单,五素一荤,只有一盘红烧肉。此时,不知道为什么,大口的吃肉变成了一种极度渴望的需求,平时的少肉多素的习惯被扫到了一边,身体是最诚实的,哪管那么多戒律。
吃完饭后,才有些体力思考。中午太阳太大,砖厂不建议工作,休息到下午三点,继续搬砖,直到六点,一天才完成了五捆。晚上洗澡后,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工作与之对比,应该是享受了。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思考着文字的结构,需要的只是脑力的思考。从中得出的体会是,在体力劳动时,脑力的劳动就会停止,因为我们在付出极大的体力时,已经没有体力精力再分配给大脑了。这也解开了,我在跑步时,为什么也很少思考的原因。还有,体力劳动者,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因此是需要及时补充糖及脂肪的,因此,大碗吃饭吃肉都是刚需,不要谈什么少吃肉、多吃青菜,他们的身体已经变成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油”谈什么劳动?!
再讲讲,这里的价值链和生态。在这里,一个熟练工,每天可以打15-20个包,也就是200-300元一天,计件工资,每天结算,饭钱也自己出,并没有任何其它的保障。其实收入相当的低,问题是,老板正在考虑,是不是再花几十万,买个符合1000块砖规格的叠砖机,彻底代垫这些搬砖工,也就意味着,他们随时也失业的风险。而且,搬砖的活,砖厂对外开放,如果想来,几乎没有门槛,竞争同样激烈。机械化的砖厂,已经让传统砖厂需要300人的工作,变成了仅需20人不到的人力。这些人,核心的是机修长,收入达到1.5万元/月,其次是机修工8000元/月,再次是管理人员6000元/月,再下来就是负责财务、销售的工作人员、工头和司机4500左右,然后是做饭的阿姨,3000左右。收入层级按砖厂的核心功能合理分布,充分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可替代性也由难到易阶呈梯状分布。由于是私营企业,家族化不可避免,因此,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核心部门和人员都是几个合伙人的亲戚把控的。工地上的工头、叉车工也基本上是亲戚的亲戚,甚至到这里搬砖的,也是有介绍链条的。谁家还没有几个穷亲戚啊,只要勤快点,到这里,至少家里的饭是挣得到吃的。
搬了一天砖,喝了6瓶水,流了8个小时汗,上了1次厕所(喝的水真的全部变成汗了),打了5个包,挣了75元钱,很庆幸,我的体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