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反思。
昨天下午区分行的B经理打来电话,
> B:小班,你们上报的那笔业务求助,总行说《XX汇总表》填的有问题,你了解那笔业务的具体情况吗?
>
> 我:额,B经理,我也没太了解,我就按照支行的上报内容转发过去了(这不负责任的态度真该打)。
>
> B:你们那笔业务太复杂了,我也是看了半天才大致了解了一点。
>
> 我:嗯嗯,B经理,要不我让支行的同事直接给总行打电话说一下具体情况,节省沟通的时间,您看行吗?
>
> B:别了,总行的老师够忙了,每天那么忙,还要抽出时间解决你们的难题,别再给人家添乱了。这样吧,让你们支行的同事给我打电话,我跟他了解一下情况,然后我再给总行打电话。
挂断电话,赶紧联系支行的同事,心里很愧疚。
支行在办理某笔业务的时候出现了差错,自己无法解决,所以求助于总行。不得不说,是一笔复杂业务,报上来的文字材料说明就好几千字,加上各种附件,word文档足足有二三十页。这类业务是我之前在支行的时候就没有彻底搞清楚的,所以,看到那堆并不能让人一下就理清来龙去脉的文字材料,犯了畏难心理,没有亲自了解它的经过,就发给区分行,请区分行再转给总行。当时的想法是,这个难题需要总行帮忙解决,那就让总行的老师去了解它的详细经过吧。
我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应对了这件事。不仅给区分行的同事填了麻烦,而且给总行的老师填了麻烦,让一众人为了这件事不停地花时间沟通、而且要费脑力透过那不足够清晰的文字去理清业务的来龙去脉。而这所谓的「麻烦」其实本该在我这个环节就被彻底清理掉。既然是遇到了问题要求助别人、请别人帮忙,那就应该在自己这个环节,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能解决的都解决掉,尽可能降低别人帮你所要付出的成本。事实上,遇到支行同事提交上来的文字材料,我本应该仔细了解清楚详细经过,然后用极简的语言概括梳理出框架,为他人能够快速了解事件经过提供方便。
作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有没有想过,凡经你手触碰过的工作,其实不只是一件工作那么简单,一定程度上,它是你的作品,别人透过它,初步建立起的是对你的印象;而这一件件作品的叠加,其实最终展现的是你的人格形象,关于你是否靠谱,是否值得信赖。
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件小事都应当被用一种极为认真的方式去对待。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洁留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