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上学学习知识、技能,都是为扩展思维、工作赚钱和明白事理做准备,但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去学习怎么谈恋爱、怎么与人相处、怎么维护长期亲密关系呢?
普通恋爱将我们置身于混沌不清的自由市场,不得不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经受考验,靠自己的一双肉眼修行,道行不深的极有可能沦为渣男收割机、渣女提款机。
恋爱想要提高成功率的前提是,对自我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来跟自己协同进化,才能在择偶过程中不盲目,不被外界的标准和要求所影响,从而能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
大部分恋爱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对另一半有着清晰画像的人,这就需要我们足够了解自己的需求。当然啦,真切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会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不断地探求。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中,去关注自己的感受、询问自己、发现自己、不断的认识自己。探寻自己的过程,虽然抽象,但没有标准范本。如果你以为有标准的范本,那是误会。生命本来就不是印刷品,所以“做自己”这事,大概没办法像开着导航系统那样精准,只能一边摸索不断变化的内在,一边像画油画那样、东一笔西一笔地添补修改。
其次,要懂得用产品思维包装自己。毕竟这个时代注重传播效应,酒香也怕巷子深。注重把自己当做一件产品来打造,不断做自我品牌营销,才能打通各路渠道。再说,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任意一段关系的开始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做生意。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形态气质、衣着品味,对于建立第一印象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我们每天不间断的修炼。假如你想要嫁给王子,首先应该把自己变成公主,自我修炼要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假如你自己都没有soul,那又如何碰见一个soulmate呢?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人生依附在别人身上。人生最根本的事没什么可以赖给别人,都是自己经历、自己得失,只是我们有时候喜欢幻想别人能分担很多事罢了。
婚姻的本质却是两个个体通过契约性质的结合和传承。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两个人的家族通过这个婚姻作为桥梁,从而有了交集;角色不仅仅是对方的伴侣,还是女婿、儿媳妇、将来的孩子的父母等等,人情往来不是非一般的复杂。
恋爱只需要提供最好那一面给对方看就好,不然像婚姻一样生活在一起,不管好的还是坏的,时间一长都无所遁形。所以我不是很懂,什么都没考虑清楚就进入婚姻,就像不知道游戏规则就下场玩,未知数特别多,简直就是赌博。
都说人得找另一半,可什么是另一半?真的契合的才能把两个半拉子弥合成完整的一个。可现行大部分的婚姻里,别说找契合的同类了,大多数时候不都是猫和狗的跨物种结合,结合在一起就叫婚姻。你看着婚姻别扭,怎么看怎么扭曲,讲到底就是不契合。
找不对的结果要么是离婚再找,要么是磨合再磨合,最后不是猫被变成狗,就是狗被变成猫,再不然就变成四不像。四不像这种东西狰狞可怕,但你想再分开吧,又相互滲入骨髓,一旦撕扯,鲜血淋漓。
父母辈的婚姻,绝大部分是由时代决定,那时候稳定性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工人阶级,如果婚姻出现破裂离婚,损耗的不仅仅是家庭,还有经济和晋升机会。例如单位福利分房,单位考虑员工的晋升问题也会参考他的家庭稳定性(如果婚姻破裂或者单身,会觉得不稳重,不能胜任等);在那个年代,婚姻破碎但又缝缝补补,坚决不离婚搭伴过日子的比比皆是,当然,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在那种大环境下,离婚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成本也非常高。
现在时代发展了,但是中国婚姻关系中很多灾难性的结局是由于两个人都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的。所以,在开始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想清楚你想要什么?并首先成为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