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马化腾在朋友圈转发地一篇文章《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被广泛讨论,这篇文章出自《上海书评》主编张明扬之手。

关于张明扬本人,除了了解到他是书评人,《上海书评》主编以及写过《此史有关风与月》这本书之外,我没有查到更多相关信息。
由于某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以防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我这两天把这篇文章赶紧看了一下,我看完的建议就是:
> google 一下,总能看到。
列位如果平常会关注社论的话,就知道胡锡进是个什么角色。总而言之,我的感受就和《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这篇文章开篇提到的那样,我会有那种 “竟然是胡锡进说的”、“说的太到位了,但怎么是他” 的错乱感。
>“中国除了基本政策宣示,恐怕还需要把工具箱完全打开,那里面的工具还有很多。与国际压力和新冠病毒这样的‘洪水猛兽’对抗对冲,恐怕需要‘震撼弹’级别的手段上场。”
“光用口号安抚公众,这样的市场信心激励不会起作用的。所以要让企业好,要让就业好,要延续全社会涨工资的势头,消费才能持续保持强劲。”
“一旦我们的经济慢下来,不仅国内各种矛盾都会爆发,世界对我们的态度也将出现很不利的转变。”
“中国每一个时期确有当时的紧迫项,但是中国通过强化经济发展建设富强国家、打造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长期不变的头号使命。”
--- 这些话出自胡锡进《恢复市场信心,需要拿出震撼弹级别的措施来》 一文
但...这些话的确是胡总说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胡锡进这时候说地这些话也确实有种 “死谏” 的意味。
对于胡锡进说的东西,我是从来不关注的。反倒是《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这篇文章中提及地几个数字看着让人触目惊心。
原文这样写道:
>今天,上海出了 4 月经济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乎腰斩,工业总产值跌掉 6 成多,我也不想关心了,看到朋友圈里有人痛心疾首,我连留言的欲望都没有,从 4 月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应该知道。
>前几天,全国的消费数据也出了,下降区区11.1%,就更没人关心了;4 月失业率数据也出了, 6.1%,创 2020年 3 月以来新高,其中 16—24 岁青年失业率高达 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这些数字都不好看,尤其青年失业率,竟然高达 18.2%,这还是让我意外了一把,即便我心里对此已经有了一个低预期。
所谓形势比人强,不仅青年就业难,其实谁都就业难。
也是在前两天,我一同事告诉我说,公司全面停止招聘,无论是内部岗位、外部合作伙伴岗位还是应届生,都不再招聘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意外,我心想,绿厂再怎么说也算是个大厂,企业也还算稳定,说不招了就不招了?
我突然意识到就业环境已经恶化到什么样的地步了,在公司内部闲聊的氛围也悄然发生了些变化,我想起来已经很少有人和我聊过 “跳槽” 这个词儿了。
在今天吃饭间隙,一朋友也提到腾讯某些部门已经养了挺长时间的闲人,公司又不能公然大幅度裁员,从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马化腾转发那篇文章时提取地那部分文字以及自己的评论:
>这段描述得太形象了:“部分网民关心经济的方式是: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裁员;企业可以破产,但不可以加班。至于什么叫中国经济?他们不懂,也不关心,他们唯一关心的中国经济就是芯片和所谓的硬核科技,至于衣食住行,都太俗不可耐了,不重要,当然,如果他们叫的外卖晚了十分钟,他们可是会骂娘的,骂起外卖小哥来比谁都狠。”
多少可以看出来马总内心可能也很无奈啊。这种情况下,员工都在竞相加班内卷,仅仅就是为了自己不被裁员,闲人也显得不闲了。
感觉大家在互相内耗,这或许也是特殊时期下得别样景象了。
然后我又联想起之前在华为工作的一朋友和我说过,他(是我们共同的另一位朋友)去年更新完简历之后,几乎每天都有人联系他约谈面试事宜,只是他觉得去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没有下定决心跳槽。到了今年,他再次更新了自己的简历,这都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竟然没有一个人联系他去谈面试的事情...
似乎一切都变得困难起来了。这样的氛围人人犹如累卵,也不怪一些朋友劝我,别瞎折腾,苟住,熬过这阵再说。确实,现在就是专心练剑的时候。
稳住自己的基本盘,行有余力,做些探索性的尝试,可能是比较稳妥的选择。不过我还是觉得大环境不好,我们是需要看清楚形势,但绝非没有机会,只要用心观察,机会肯定存在。
无论如何,不要去抱怨,不要得过且过,更不要就此躺平...努力去提升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好选择。
始终对明天抱有期待和希望,做一个乐观派,该去尝试就去尝试,谁又知道我们一定不能逆风起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