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就不喜欢用护肤品,那怕是保湿霜、护手霜、洁面乳和防晒喷雾,我也都是直到大学时期才渐渐用起来,而且那会儿也不是每天用,仅仅是在冬天或皮肤确实干燥起皮时才会用一阵,觉得皮肤状态好了,就又停了。所以在我大学之前,我每天的护肤步骤就是——盆里接点水,然后两手舀水往脸上一撒,接着再把脸往毛巾里一埋,我一天的护肤时间就结束了。现在看起来,小时候的自己真是糙的很。
写到这,我还想起另一个能证明我在护肤上糙的很的例子。那是我上初中时的某一次课间10分钟,坐我前面的双胞胎姐妹中的姐姐突然扭头和我说起关于黑头的事,但我那时候听了半天也没听明白,她所说的黑头到底是个啥,于是本着「不知道就问」的学习态度,我就问她:黑头是啥?而我这话一出,当然也就把天聊死了。
所以从这两个例子里,能非常清晰地看出那时的我对化妆品是一无所知,同时也不觉得它和我有半毛钱关系。但要说自己一个化妆品品牌也不知道也不准确,因为得益于我爸几十年如一日的使用大宝SOD蜜。也就使得我的脑中被强行灌输了一个护肤品品牌,虽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就是护肤品。
而我大学时能改变自己这长久以来的「天然」护肤习惯,是得益于自己那时候稍微看了些关于护肤的专栏文章,尤其是专栏文章里所配的对比图片,更是惊吓到了我。才知道如果不把皮肤的干燥和防晒管理好,那么皮肤的加速衰老速度是超乎我想象的可怕,同时还会极大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因为恐惧这些,所以在这之后,我生活中护肤品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像保湿霜、洁面乳的涂抹更是变成了像刷牙一样的每天必做项目。
但成也专栏文章,败也专栏文章。自从看了文章介绍后,我也同时彻底变成了一个「化妆品就是一个骗局」主义者,因为文章中还提到关于化妆品的两个行业「机密」:
第一个是别看化妆品卖的那么贵,但其实真正的成本往往只有其零售价格的1/20~1/50。也就是卖1000元的一个化妆品,成本其实只有20~50元。当然这并不是商家诚心坑顾客,而是因为如果想让消费者知道他这个品牌,然后来买他的化妆品,他就需要铺天盖地的打广告和请明星代言,而这一切的费用自然就需要消费者来承担。
所以在知道了这个「行业机密」之后,我自然就觉得多花在化妆品上的每一分钱,都是对我智商的侮辱。于是长期以来,我对于那些把自己宣传的天花乱坠的化妆品从来都是持鄙夷态度,觉得其就是嘴皮子耍的溜,实际功效和我100元买的完全一个样。
第二个则是,化妆品是一分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三分货:一分买成分,一分买质地,一分买包装,七分买消费者高兴的这么一个东西。比如高价化妆品无形中的价值感,贴心的专柜服务,发在朋友圈那些瓶瓶罐罐的美图等等,都能刺激人的多巴胺,觉得自己的钱没白花,都是花在了刀刃上的。
这是我对化妆品态度的两次转变,但这还没完,最近一个月,我对化妆品又有了新的认识。
起因是我姐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买了一套SK-2的护肤品,但我那时候原有其他品牌的还没用完,所以直到3月底才开始使用SK-2。原本也就是抱着尝试的心理,觉得其不会给我带来多大体验上的变化,尤其是在我自认为已经「看透」化妆品行业的谎言的情况下。但真正上肤之后,我发现它在消除痘痘上还是有非常明显效用的,只要我连续用着,一颗新生的痘痘就能快速地「消失于无形」。而不是像我以前,只能无奈地让痘痘在我脸上经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然后等它自动慢慢地干瘪下去。我觉得SK-2的这个效用,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之前碰痘痘所产生的疼痛感以及它的触感都是让我觉得非常闹心的事情。
所以就冲这个,我还是很愿意继续使用这款产品的,虽然其价格确实贵了点,但还在还算勉强在我承受范围之内。
好了,我的化妆品升级史就此告一段落——从不用到用,从鄙视到认可。就是不知道几年之后,自己会是个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