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从学校到工作,受到的各种教导,就是面对选择的时候随大流,走“中庸之道”。
当然,实际上的中庸之道得到解释可能是符合道义的恰当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我们理解的做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
在这里,借用的权当是随大流的概念,也就是宋明理学里解释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或者说,我们老百姓自身认为的大多数的所谓中庸做法吧!
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认为生活应该追求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才是理想的状态。比如,考个公务员、找个稳定的工作、再找个稳定的伴侣,然后就像童话故事一样,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然而,脑子里装了不知道多少东西且善于思考的塔勒布同学,却不这样认为,或者说,他找到另外的一种改良的方案。
他提出了一种策略叫“杠铃策略”。这种策略就像杠铃一样,由两个极端条件组成,中间连杆儿都没有,是空无一物的状态。不是那种单一的中庸状态,而是两个极端组成的特殊模式。
也就是说,在某些领域很保守,在其他领域很激进。
比如,在投资领域,90%的资金买了货币基金,10%的资金去买股票。就算是赔了,也不是致命的伤害。然而,要是有收益的话,也可能是无上限的。
塔勒布在书中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妹子嫁给会计师,获得稳定性后,再与摇滚明星偷情。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嫁给银行家的安迪的妻子那样,和高尔夫教练偷情。
再比如,风险最大的、最具投机性的、要求最高的作家这个职业。好多著名的甚至伟大的作家,原来都是兼职作家。比如,经常抱怨工作后的剩余时间不够写作的卡夫卡,在保险公司上着班。以磨镜片为生的斯宾诺莎,还有我们熟悉的在电厂摸鱼写作的刘慈欣,以及当了海关公务员的当年明月。
就像面对传染病病毒,虽然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群居性的动物,但是我们也会采取另一种极端的措施——社交隔离,来切断病毒的传播。
另外,自然界的群居性生物,例如眼斑龙虾、山魈、鱼类、鸟类和昆虫等,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能更容易地捕获猎物、逃避天敌。
然而他们在发觉同类患传染病时,却会采取极端的行为策略,主动地远离他们。
这被称之为“行为免疫”。
这个”杠铃策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在工作中,只有我们先有了一份稳定的、有可持续收入来源的工作,我们才有了适当冒险的资本。你可以选择去当个兼职作家,抒发情怀,或者更进一步,增加些许收入;也可以去积累些搬砖的辛苦钱,学习一些感兴趣的新技能;也可以拿出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蛋壳“钱,去搞点儿投资。
在投资中,可采用银行螺丝钉提到过的“目标生命周期”策略去配置不同比例的基金和股票。就是用100减去年龄,用这个数字的比例去配置股票类资产,剩下的分配到较为稳定的债券类资产。
在家庭范围内,通常只算成人的平均年龄。比如,自己的家庭平均年龄是40岁,这样就可以配置大约60%的资金到股票,剩下的40%到债券。
处于工作上升期的年轻人,因为赚钱能力越来越高,可以更加激进一些;而即将退休的老员工,收入没那么高了,可以更加保守一些。
最后,提醒一点,虽然这个“杠铃策略”不走寻常路,鼓励我们去冒一些风险,获得更多的有利因素或者收益。
但是,“较之于成功,生存的逻辑有限级别更高。如果一个赌徒最终面临爆仓(失去赢得的一切)的风险,那么其策略的“潜在回报”就是无关紧要的。“
只有提高自身的工作或者赚钱能力,才能提高自己能冒险的资本,才能收获更大的回报,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