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觉得“系统思维”的重要性,甚至是在众多重要性占据非重要的角色。
大到组织机构,小到个体和个人甚至是面对一件事的思考过程,有着系统思维的人和没有系统思考的人做出的决策完全不同。
有系统思维的人考虑一件事会更全面一些,而没有系统思维的人则考虑事情更多的偏向于单一方面。
用最近流行的词汇,前者称之为有“有大局观”的人,而后者没有,相对思维以及决策都狭窄一些,也就是常被说没有“大局观”的人。
而这种意识自古就有,比如《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一个具有系统思维的人,不但有战争的胜败之法,还有跳出战争看战争的视野,这就比那些争一时成败的将领高层不止一个层级。
且不说那么高大上的层面,就说如今进入夏季的事情。
有的人会说“今天是真热啊!”而有的人跟着附和“是啊,这天真热啊。”虽然,也有的人会说“嗯,是真热。”但思考的方式切不同。
首先第一个人说热,这个热是观点,而不是事实。事实是今天30°(如果有热情,还可以继续深挖,为什么今天或者这个季节温度高...),这才是事实,而由这个30°引发的观点“热”并不是。有可能你觉得热,有可能别人不觉得热。
观点众说纷纭,但事实就是事实,
虽然这件简单粗糙的小事儿,不代表什么,但是道出一个思考的问题,即后者思考的是起码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观点和事实。虽然,都是最终都表达对其“热”的感受,但出发点不同。一个是基于表象而有感而发,一个是从表象探究背后的事实而出发的。
虽然举例简单,但足以说明有系统和没有系统之间的思考差别。
如刘润的《底层逻辑》中提到的“这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规律作用着,以一种叫作“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
而这一切用一个可描述的词为——系统思维。
《11堂极简系统思维课》是这样定义什么是系统的:
> 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事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示出其行为模式。系统通常是导致系统行为的原因。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要素、关联以及功能或目的**。“功能”一词用来讨论非人类系统,“目的”一词用来讨论人类系统。
> 要素是系统的参与者,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要素是人的心脏、肺、血液、血管、动脉和静脉。它们运转着这个系统。
>
> 该系统的关联是血液、氧气和其他重要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输送流动。
>
> 循环系统的功能是让血液、氧气、其他气体、营养物质和激素通过在人体中的流动输送给所有细胞。
那写一篇文章其实也是如此,每个词汇就是最基本的要素,组成的句子或者段落就是关联,目的是表达一个观点或者事实等。反过来,现有一个想法或者目的,然后展开构思(或框架),接着继续展开描述,以及深入具体的概念进行描述。那么,就需要作者要对每个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这样才会更客观的表达一个想法或目的。
好笑的是我之前有些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那会(甚至有时如今也是)刚开始接触写作,没什么方向,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没有方法,所以养成了那个认识。但有趣的是,也许是这样才持续写下去,虽然中间有断更过,但好在并不长,今年最多是一天。
如今再看,即便那时的一个想法,不也是一个主题嘛,只不过随着越写越多,渐渐形成一个小篇幅的文章了。而这,不也是基于上述的那个目的嘛。
如果用系统看,就是反过来进行,虽然那会儿不知道其它的要素(但却确实在运用,有趣),甚至对各种写作手法都不管不顾(现在依旧),因为我想着只要传达的内容足够清晰就可以,至于那些文笔什么的与内容相比不怎么重要。
而有的人写作是为了收益,有的人则不同,即表达自己的想法即可。所以,面对同样的受众,不同的人思考角度就不同,前者更在意别人的“需求”,后者更在意自己的想法。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两者会相互交融,而此时两者既可以兼得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占比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当为了利益的时候,受众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其需求更是一个必要的需满足的目的,而中间的文笔以及修辞等方式就是两者之间的关联,而这其实是一个小型的系统缩影。
前几天在007社群中看到137法则,而这不就是一种写作的思考系统嘛,一个目的,三个步骤,一个期限。
也就是说,这个系统思维可以用在大的事情上,也可以用在小的事情上,即可大可小,适应范围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