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中没有泡沫,将会怎么样?**
当代人生活在泡沫里,别指望没有泡沫的生活。你的一天,至少被泡沫清洗3次:
- 早上起床你去刷牙,满嘴白色的泡泡,因为牙膏里有月桂醇硫酸盐;
- 如厕之后你抹了洗手液,手上也是白色的泡泡,去污成分是月桂醇硫酸盐;
- 饭后你去洗碗,还是白色泡泡,洗洁精的成分也是月桂醇硫酸盐;
- 睡觉前你准备洗个澡,全身都是白色的泡泡,沐浴液的主要成分还是月桂醇硫酸盐,洗发水的主要成分也是一样;
- ……
那么,这个“月桂醇硫酸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简单的说,月桂醇硫酸盐是一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有一个亲水的水基和一个亲脂肪的油基,当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中时,表面活性剂就会把水中的油脂微粒包裹起来,从物体表面脱开,从而实现脱油去污。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当然,表面活性剂还有另一个功能:生成泡沫!
泡沫本身没有去污功能,可泡沫可以增加污物与洗涤剂的接触机会!也会让用户产生“洗涤剂在疯狂干活”的感受!
铺垫了这么多,我是想说,人们把某物或者某个资产价格“虚高”类比成泡沫,还真是形象:
- 疯狂;
- 易碎。
但,类比是危险的,每一个概念和现象背后都是一系列复杂艰深的推演,很难理解透彻。
> 在这样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抄近路走捷径 —— 滥用类比。
> 李笑来《区块链小白书》
显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更多的时候是自以为)泡沫,而没有仔细分辨泡沫和泡沫的区别。难怪每一个泡沫都要高唱:**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泡沫**。
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最喜欢谈论泡沫,他们认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价格超过价值很多很多,即存在泡沫。
然而,这种观点里,存在一个必要的前提假设,即,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一个商品或者资产的**价值**。
如果他们没能力、也没办法真正理解一个商品或者资产的价值,他们口中的“泡沫”凭什么是真的“泡沫”?
17世纪荷兰郁金香、上世纪90年代东京房地产、2000年互联网…..这是他们最常也只能举出的“泡沫”案例;高房价是泡沫,茅台股是泡沫,比特币是泡沫……这是他们表达最多的观点。
即使他们是对的,泡沫是真实的,那也要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而他们在这个判断中忽略了大量的细节,真实历史中**泡沫**有四个作用:
> - 泡沫的产生,是某件事情或某项技术发生了变化——泡沫提醒人们世界的变化;
>
> - 泡沫的发展,帮助探索者尝试尽可能多的商业方向——泡沫越大,探索的人越多;
>
> - 泡沫的存续,帮助产业搭建基础设施、培养了大量从业人员——泡沫催生“基建”;
>
> - 泡沫的破灭,有无数泡沫破灭后,验证真相:要么行业胜出,要么尝试失败——泡沫“淘沙”;
>
## 泡沫的产生
泡沫产生,一定是别处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法国宫廷的“郁金香热”,催生了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泡沫;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一纸“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汇率暴涨,导致了东京房地产价格飙升;
2000年前后,上百家打着互联网旗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向华尔街露出迷人的微笑;
2017年比特币疯长,将原本只在极客世界里交易的比特币,推向风口浪尖;
……
不要说,这些泡沫本不应该产生,技术总要进步,时代总要变革:在起点处,总会有人望风而动,他们敏锐的嗅到了风向,扬帆起航——他们是会讲故事的拓荒者,带给人们最新、最无限的遐想。
## 泡沫的发展
拓荒者的故事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冒险家)也参与其中。大量的资本投入,探索了大量的可能性。
从最初的团购大战、滴滴快递的网约车大战,到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外卖大战、共享单车大战,每一场“大战”逼迫企业不断探索、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成王败寇,那些被高估的企业,烧掉了所有投资人的钱,是泡沫吧;但,从过程上看,这些化成泡沫的钱,几乎走遍了所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泡沫是场越做越大的试验。
## 泡沫的存续
有了资本的投入,无数支航海队出发了。
泡沫不是虚假的,它将财富一次又一次的转移,从个人投资者的手里转移到社会总财富。
本文反复提及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荷兰的国花是郁金香,他们更不知道的是那场泡沫带来的规模效应间接使鲜花产业成为了荷兰的支柱产业,近年产值高达100亿欧元,占荷兰GDP的22%;
美国铁路工业也曾经出现过泡沫,1892年192家铁路公司破产,那之前他们在纽约和芝加哥间就修了5条铁路,才有了叱咤半个多世纪的铁路网;
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很多投资都血本无归,但这些烧掉的钱都去了哪里?去修了光缆,美国人修了1亿多公里的光缆,修了占世界40%的光缆;
泡沫,在不断试错的同时,也在**搭积木**。
## 泡沫的破灭
能够安全抵达的航海队,并不多;有时是全军覆没。
泡沫会破灭,可破灭的泡沫又各有不同。我看待泡沫的标准有两条:
- 是否与金融系统密切相关——是否会造成经济危害;
- 是否有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和增长——是否只是一次趋势的波动。
荷兰郁金香泡沫最为人津津乐道,一朵郁金香花可以卖到1000荷兰盾,一棵郁金香球根更是高达5000荷兰盾。可人们总是忽略两件事:第一、1637年还是“金本位”时代,货币挂钩黄金的时代;第二、郁金香价格与金融市场无关,只是自由市场中的一次炒作。所以,那次郁金香泡沫**既与金融系统无关**,郁金香**也没有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潜力**。是最无害的一次泡沫。你也许会觉得这次泡沫即便“无害”,也挺荒谬的;也不尽然,三十多年前的中国长春,也出现过类似的“君子兰”泡沫——这种自由市场的泡沫随处可见。
1990年东京房地产泡沫则是另一个故事:**与金融密切相关**,东京房地产**长期可持续的潜力不大**。
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快速升值,对美元汇率从1985年250左右,升值到130左右,几乎一倍;1986年日本开始降息,刺激经济增长。房地产价格迅速提升,买个房子,不仅享受房子的升值收益,还享受日元的上涨收益,且市场资金链充足不需要支付过高的利息,这么多利益的驱动下,没买房子的人怎么坐得住?最终,泡沫的末尾,东京核心区域的房价是当是纽约房价的8倍。这么大的泡沫,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破灭的时候,摧毁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的繁荣,被称作“失去的二十年”。
而美国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是既与**金融密切相关**,互联网技术又**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股市大跌(堪比2008次贷危机),每百家互联网公司只剩下不到一两家;然而,回头去看,真正受益的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泡沫破碎之后存活下来的公司,谷歌、亚马逊等等,接收了大量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整合资源,优化业务;泡沫清除了浪费资源、价值不大的中小网站,为后续的互联网发展铺平了道路。
瞧,都是泡沫,却各有各的不同。
时下最热的比特币是不是泡沫呢?比特币与金融系统有什么关系?区块链技术又是否长期可持续发展?我的看法是:不知道,目前没关系,很可能有发展。
### 结语
常把“价值投资”和“泡沫”挂在嘴边的人,按照他们的某种理论,世界上最大的泡沫是冥币,其次是纸币。
他们总是**双标**的:他们看好的东西,不但成本有价值,还有使用价值、品牌价值、未来价值…;他们不看好的东西,都是“看不出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当然,他们不会知道,他们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泡沫的产生:当人们对**价值**产生异议时,泡沫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