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很忙,忙孩子,忙工作,因此学习时间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减少。由此内心的惶恐与烦躁感也慢慢增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告诉自己。
所以,完成了周回顾与周总结后,我重新调整了节奏。
而且通过分析过去一个月与一周的时间记录情况,我突然意识到,当学习成长的时间有所保障时,大约每周能保证 14 个小时时,不管事情有多少,整个人就会很从容,做事情的效率会很高,就算有偏离,重新拉回来的速度也会很快。
反过来,一旦缩减了学习时间,就算是事情减少,整个人的效率就会很低,自我满意度也会急剧下降。因为没有学习与思考打底,因为整个人的行为其实有点像做布朗运动,无法让自己的行为导向成果或者有意义的方向。
所以,从时间数据的分析中我意识到,**越忙的时候,越需要留足学习与反省的时间**。
# 一
**越忙,越分不清轻重缓急,越容易失去掌控权**。
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辨别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事情越多,辨别力越低,越会被事情推着走。
有一段时间工作上很忙,有时从早到晚都有事。所以就懒得记录,懒得反省,阅读更放在一边。只持续了几天,就开始发现自己情绪波动就大,内心经常会滋生一股无法言语的烦躁感,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也大大提高。由此为了挽回错误决策而付出的成本也瞬间提高。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忙,每天晚上回家的时间都比较晚,回去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睡了。那段时间我就感觉特别不快乐。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我和孩子都是非常残忍的,这更不是我自己想要的。但由于自己没有提前规划,由于自己反省与学习的时间没有得到保障,所以就会被外在的事情推着走,让本可以有选择权的我,失去了选择。
后来在学习与反省中,我慢慢意识到,孩子,是需要陪伴的。越小越需要保证陪伴时间。但如果我们陷入繁忙中,不学习不反省,可能会产生一种我很忙,我为家庭付出很多的错觉,而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所谓的“忙”占用了我们陪伴家人的时间,由此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家人的需求,也无法了解家人的付出,不仅自然矛盾也在所难免。还让处在错误认知中的自己毫无知觉。
作为人,我们并不怕辛苦,却真的怕不知道为什么要辛苦。而学习与思考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效率,提高自己的要求,因为这样才有能力和时间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陪伴我们想陪伴的人。
我们也才会明白,有些事情再忙,都要花时间去做的,比如陪伴家人,比如锻炼身体,比如保持阅读。而你忙碌的时候,只是会被事情推着走,这些当下看起来并不那么紧急的事情可能会被你一拖再拖。而**学习和反省的过程,会让你持续提高鉴别什么事情才是重要事情的能力,才会让你有勇气放弃一些事情,拒绝一些人**。
# 二
忙,有可能是效率低,也有可能是方向错了。
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提到,**效率的本质其实就是学习能力的高低**。当我们一味的陷入在事务中,无法保证学习时间时,就会让自己一直原地踏步,只是踏的步数更多,更用力而已。但结果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再快的自行车也无法赶上最普通的小轿车。所以,在忙的时候保证好学习时间,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提升效率,是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基础技能,让自己在忙碌中不断升级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才能让自己往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从容。
# 三
猫叔说,**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人生所有问题的唯一方法**。人生路上的确实有太多的妖魔鬼怪。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只有让自己越来越好,才能让自己有能力应对这样的不确定性,才能让自己从容应对变化。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呢,只有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体验,观察,阅读,思考。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通过体验和观察能学习到东西也相对有限。当我们忙碌的时候,本质上就是通过“体验”在学习,如果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唯一的学习方式上,就会发现效率太低,进步速度太慢,进而就会掉很多没必要掉的坑,也没有必要犯的错。
而阅读和思考,则是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跟各路高手学习的过程。这些高手会将他们几十年通过经验和观察所学的东西讲给你听,甚至包括他们的思考也一并告诉你。而且一般通过一位高手的书,能顺藤摸瓜的找到很多其他高手的书。
而思考的过程就会让我们脱离我们自己这个肉身,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思考的过程,我们会有怎么样的想法,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的想法和高手之间是否有差异,我们是否有犯错,为什么会犯错,犯了怎样错,下次要如何不犯错,在哪些书籍上有提到过解决方案……
**当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开始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月的持续时,我们也慢慢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虽然看起来我们还是那个我们。**
所以,在忙都要保证学习时间,都要阅读,写作,反省,记录,反思,这些时间是不能少的。保证了学习时间,才能让自己有机会体会,**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我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