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投资不是普通生意
一、关于投资的镜像效应:面对同样的世界,同样是投资。镜子外的人以为用来投资的钱是有成本的。镜子里面的人却知道用来投资的钱是不应该有成本的。
书中原文:
绝大多数投资者即便是在很长时间过后也没有意识到,投资与他们平日里常见的生意有着巨大的不同。绝大多数投资者像普通生意人一样,格外喜欢用 “成本” 这个概念。他们会每日比较自己当前手中资产的 “净值” 与自己的 “成本”,然后得出一个收益或者收益率,随后放任自己的情绪随之放大和波动。
绝大多数我们日常所见的生意的确是这样计算收益的。做任何一个生意,比如开个餐馆,你都有最基本的成本,比如你的开办成本,你的日常成本;进而,你的收入要在一段时间里(比如两年内)分摊掉你的开办成本,然后,你的日常收入减去你的日常成本才是你的纯利…… 你生意越做越好,直到有一天,你积累的利润都可以再开一家同样的餐馆了,那你就开心了,因为如此这般,你就可以不断 “扩大再生产”。
投资与普通生意的微妙区别在于,它没有开办成本,它也没有日常成本 —— 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做若干笔交易所以需要支付相当数量的手续费的话。
你用来做投资的钱,就不应该是 “有成本的钱”。借钱做生意也不是不行,但,借钱冲进交易市场做投资,百分之百是错误的。借钱进入交易市场做投资的人是在找死,并且还是提前找死 —— 因为这样的人其实在入场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不过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 不要跟他们握手……
二、关于买房投资的镜像效应:面对同样的世界,同样是投资。镜子外面的人以为可以通过贷款买房投资。镜子里面的人却知道货款买房投资是危险的。
书中原文:
有成本的钱,会导致任何一个原本不错的投资变成坟墓。最普遍的例子是人们向银行贷款买房。很多的时候,房产本来是个比较不错的投资标的 —— 如果你已经有足够多的钱所以你不用向银行贷款的话。可问题在于 99% 的人都没有能力一下子购入那么大的一个资产,于是,银行的赚钱机会来了 —— 注意,房产实际上并不是民众的赚钱机会。他们雇佣最牛的精算师,设计了一个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的计划,让民众们花二三十年的时间用两套房子的价格买一套房子…… 为什么总是 “两倍”?为什么全球银行给出来的计划都差不多?因为那是精算的结果,反正,人们每买一套房银行就赚一套房(的钱)!房产是流动性非常差的资产 —— 主要原因来自于绝大多数人买来房子是用来住的,卖掉了就没地方住了 —— 所以,那房价看起来总是在上涨…… 可问题在于,房产的价格是不可能永远上涨的, 一旦房价暴跌(比如,未来 30 年中的某一年跌掉 25%),那么 “投资” 就成了 “上吊绳”。
三、关于投资只能用闲钱的镜像效应:面对同样的世界,同样是投资。镜子外的人不知道投资只能用闲钱的重要性。镜子里面的人却知道投资只能用闲钱,且必须用闲钱。
书中原文:
还有一个重点需要提醒:
很多人对生活可能产生意外的可能性低估到干脆忽视的地步。
可事实上,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于是,你的生活成本总是远高于你最坏的想象。你到底应该用多少钱去投资呢?人们经常会这样问:“我用 10% 的钱去投资是不是很安全?” 在这一点上用比例思考的方式通常不会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你把你的钱想象成一个熟鸡蛋的结构:
• 蛋黄的部分,就是你的日常必需开销;
• 蛋白的部分,就是你为了抵御风险而准备的储蓄;
• 蛋壳的部分,才是你可以用来投资的钱,它可以在未来两个大周期之内绝不离开市场……
很大一部分人的投资失败,并不是因为智商、信心、毅力之类的问题,而是因为早期彻底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大意外的成本 —— 也就是说,没想到蛋白的部分竟然那么厚。比如,自己的牙突然坏了,某位重要的亲属得了绝症,自己不小心出了个车祸,孩子不小心惹了什么很贵的麻烦…… 例子举也举不完。反正,意外有很多很多面具,每张面具都有一张血盆大口。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用比例思考干脆无效。例如,你总计就有 10 万,你以为这 10 万是基数…… 可就算你小心翼翼只拿出 10% 去做投资,但一个大周期还没过去的时候你遇到了一个 20 万的意外,而这时候连那用来投资的 1 万也处于缩水状态,那你怎么办?
所有投资人都一样,进入市场一小段时间之后就会有深刻体会:
每次你想要卖出投资标的换取现金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下跌……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违背直觉的现象呢?首先当然是因为交易市场里熊市就是比牛市长很多;与此同时,每当你急需花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市场外赚钱比较难的时候,市场外赚钱比较难的时候,市场内的价格自然是处于下跌状态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当市场内价格上涨的时候,你出售投资标的的意愿更低 —— 在那样的时候,越是长期持有者越是没有消费欲望…… 于是,最大的损失总是来自于 “不得不出售投资标的” 的情况。
回过头来,现在的你一定更深入理解了为什么这个你听过无数遍的建议那么重要:
投资只能用闲钱。
定投者用来投资的钱,不应该有成本,更不应该有期限;它必须是能够陪你穿越至少两次牛熊(或者说跨越两个大周期)的钱…… 不仅如此,还要有足够的备用金去应对可能的意外。
这种认知提升,是定投策略者相对于市场上的其他人 γ 更小甚至趋近于零的核心。用带有成本的钱, γ 自然会被提高,用竟然有使用期限的钱,γ 会被无限放大,并且,时间越久影响越厉害。若是没有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那么 γ 不仅很大,并且那很大的 γ 还绝对不可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