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这期的写作训练营快结束了,正好今天的作业是:完成“笑来写作训练营”复盘。
第一节课讲的是使用文字的本质:传递感知。从划词性开始,让你钻进作者的脑袋。通过划词性突然发现原自以为非常简单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有时候竟然不知道怎么去明确定义了。虽然跟着打卡一周的划词性却明显的感知到了作者的感知,明显的体会到之前没有体会到的内容。这也是现在时不时喜欢拿出一段文字划划词性的动作形成归因,因为只有体会到了这里面的微妙和意义你才会喜欢并持续做下去。
第二节课讲的是选择的本质:一切创作的前提都是选择,告诉我们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一千一万倍。老师举了童话大王郑渊洁为例。这让以前一直以为写作要靠优美的修辞,要靠华丽词藻来修饰才能拿得出手,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的我来说,无疑一下子就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内容为王思想为王,有再多优美的辞藻,没有对读者有用的内容这种文章也不会流传下去,顶多只能算是个快餐文化了。
第三节课就接着第二节课后面讲的是:怎么写?格式化创作。里面老师讲了他小时候妈妈给他讲教科书的结构。从那以后他每次一开学就把书里的重要概念抄到一张纸上,然后把这些概念记住,于是这一学期的课程就是上课不注意听讲也不会落下。教科书的结构这概念虽然知道但这是第一次听老师如此清晰的阐述清楚,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有点相知恨晚!
第四节课讲的是写作逻辑模板。有三种逻辑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利用这些能够让我们**不仅思考丰富,更是思考深入,并且思考完整**。需要不断练习才能习得。
第五节课“修辞正议”,对修辞正确的议论。我们第二节课写了创作的前提是选择,选择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思想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写作的修辞手法。也是这节课老师主要讲的类比这个修辞。类比就是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一座桥梁,运用好了类比会把一个个陌生概念传递清晰明了。
第六节课讲的是输入为本。当我们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那就说明我们输入的内容太少,大脑干涸怎能写出好文章呢?老师总结了以下三条:第一条;搜素搜素再搜素。第二条:付费付费再付费。第三条,整理整理再整理。反反复复地去搜素付费整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我所用。
第七节课讲的是超级专业,教我们如何才能作一个猛人。想说服一个人靠逻辑,靠权威是没用的,只能靠专业。告诉我们要做,勇于做,需要做很久才能获得收益的事情。要想的深,做的久,干的狠。只要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猛人,才能够专业,才能说服别人,因为说服的本质是专业。
以上是七节课的大概内容,还有一节非常期待。
还得说一个非常独特并且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老师的每一节课后都会布置作业,有很多作业是需要持续做下去的,比如第一节课的作业如下有三个:
第一个作业,每天都要拿来一篇文章,不管是说理文,小说,散文还是纪实文学,只要是文字都是一样的,然后去阅读,拿出笔用圆圈画出所有的名词,用下划线画出名词前面的形容词,然后钻进那个作者的脑袋,这个作者抽象概念占比大概是多少,他的感知能力是强还是弱,是好还是坏,反正你要钻进作者的脑袋,这只是开始,随着你做的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处理这种分析。
第二个作业是你读任何文章都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认真用纸笔写下你能够想到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想要向我传递什么样的感知呢?第二个问题是,这方面他做的成功吗?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更有效。
第三个作业是每天用三百到五百字描述一个特定的感知,不管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还是你脑子里的震撼,可能是来自于路上你遇到的人和事,也可能来自于作为读者或者作为听众的体验。反正专注于某一个感知,然后用三到五百字把它写清楚。然后还要自己分辨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有效的传递了感知。
上面这三个作业第一,三个现在在陆陆续续地做,第二个相对做的少点,以后要加强了。
通过这七节课的学习,更迭了我对写作的认知,让我从一个不敢写,甚至只敢偷偷写的敢于开始在新作上发表了,开启了公众号日更。虽然很清楚自己写的不好,虽然有很多磕磕碰碰,但是对未来却无比的向往和希望,因为我知道自己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需要很久才能有获益的事情,特别写作这种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无门槛的事情,唯一需要的就是拿出纸笔迈开第一步。
最后感恩老师对很多观念的更新让我开脑开眼,感恩同学们的陪伴,感恩遇见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