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在《成年人修炼手册》中引用过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段话:一方赠礼,一方回礼,这就是一次礼物交换。礼物交换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交换礼物的价值,另一个是交换礼物的时间。这样就会产生四种不同的情况:_
_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的时间分前后,这就是借贷;_
_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贸易;_
_交换的礼物等值,交换行为同时发生,这就是拒绝;_
_交换的礼物不等值,交换时间分前后,这是赠礼和回礼。_
_这让我想起自己和几位朋友在赠礼与回礼之间的往来,以下用甲乙丙替代。_
先来说甲,前年的时候甲因为资金周转问题和我借了一笔钱,当时我没有提利息的事,只是说等他资金周转过来后,一起去上海或其他地方逛吃一回,费用他全包就好——后来的行程包含800来块钱的午饭、2000来块钱的晚饭和1000来块钱的住宿,另加其他费用。算是一起体验一回高消费。
这就是一次符合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赠礼与回礼之间的正确姿势。我俩彼此的赠礼是不等值的——我赠的是钱的使用权,他回的是花钱的体验——同时时间大概是时隔一年左右,也就是分了前后。最关键的是我俩谁都不会时时牵挂这事,都知道等时机到了,回礼自然会来。所以我俩在这次的赠礼与回礼中算是当了合格的给予者和接受者。
接着说乙,我和乙出去玩那次,大部分花费是我来支付,而乙也欣然接受。我觉得这是一次比较良性的互动,是没把我当外人的一种表现,即乙确实接受了我的善意,承了我这个情。因为如果乙在当天游玩结束后就立刻转账给我游玩费用一半的金额,那其实就是在表示拒绝,想划清界限,不想与我有任何瓜葛。
因为赠送礼物是一种善意,你在这个善意上附着了个人的要求。那么对方就可以用立即回赠等值礼物的方法,把这份善意不多不少退还给你,同时也就把附着的个人要求退给了你。
再来说丙,和甲乙不同,在丙这儿我是接受赠礼的一方,而且是心无挂碍地接受了好几天,其中还包括一顿800来块钱的晚饭。其实当时在丙因为工作上的事,要去餐厅外面借电话时,自己心里是有想过要不要提前把单买了。但后来转念一想觉得这样做不好,有划清界限的嫌疑在里面,所以自己还是坦然接受丙的请客。之后再回给丙我觉得适合其的「礼物」就好。
对了,再多说一句。在回礼时,礼物的价值最好略低于赠礼的价值,否则,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傲慢,把一件好事变成了斗气斗富。
坦白讲,我此前在赠礼与回礼这件事上也犯过思维方式上的偏轨,即觉得自己是在礼貌和得体,其实是让表达善意变了味道,要么显得过于功利,要么显得不近人情,要么显得距离感过强,唯独没有坦然的给予和坦然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