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过一段时间跑步的经历,从一个跑1公里都费劲的小白,到可以相对轻松跑完10公里、20公里。
当时激发我去跑步的原因,是看到有人因为跑步重启了人生,这个吸引力足够大,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我意识到跑步这件事太难了,整个过程中充斥的几乎都是痛苦(对于每一个刚开始跑步的人这份感觉一定不陌生)。
也是因为我一开始就知道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会带来痛苦,所以自然而然想到了,并且也在持续想各种应对的办法,比如,选择一条有趣的路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时间段、在跑步的过程中听喜欢的课、思考一个自己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因为那各种尝试,所以,过程中的痛苦感不自觉都被转移了,于是得以一次次完成目标,然后体验每一次跑步结束后的“跑步者的愉悦感”。
对自己来说,激发我去做一件之前没做过的事,背后的驱动力是那毫不费力就可以想象到的好处,比如,选择早起,是相信它能让我自律;选择读书,是相信它能让我摆脱狭隘;选择同别人交流,是相信彼此能互相补足促进。于是,每一次可以说都是带着一份期许开始了行动,可是逐渐发现,任何事情,只要有它好的一面,就一定会有它坏的一面,所以经常会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意外”,各种之前没考虑到的负面状况,给人痛苦的体验,每次遇到那些让人痛苦的体验,都不得不忍耐一会儿痛苦感带来的内耗、纠结、自我质疑,然后开始琢磨,自己在哪些环节没处理妥当,所以招致了差池。不得不说,这个过程真不那么让人愉悦。
这两天突然意识到,其实过去在跑步这件事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能帮助自己成事的且能最小化内耗的方法论,那就是,在一开始想清楚事情可能带来的益处,于此同时绞尽脑汁地去感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痛苦。这么做,一方面,找到行动的意义,让自己被驱动着迈出第一步;另一方面,因为对可能的痛苦有所预判,所以既会在一开始去寻找应对方案,于此同时,也不会让自己在过程中被意外之中的痛苦挫伤,进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反思、调整、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