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
复利思维,只要把这个思维融入到增强回路就相对简单多了(说的简单,做起来就不简单了,因此不仅要思考,还有去践行)。
凡可积累,皆有复利。反过来看,你做任何事,只要有积累,也会有相应的复利,比如任意消磨你的时间,那么你的积累是什么?大概率是什么也不是,既什么也做不好,甚至会产出“空虚寂寞冷”的感觉。当然,这是趋于反向的复利,所以,在“积累以及复利”面前,人人平等,就看个人往哪个方向去应用了。
既然都是积累,为何不朝着能使增强回路不断持续的方向发展!之前没有,可能是不知还能积累以及什么事都有积累,更不知什么增强回路(复利的一个范例),所以不在乎时间的流逝,不在乎自己的注意力使用。
当然,即便知道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即时间。没错,这里提及的是积累的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少数人能在快速做出成绩,所以,对于启动增强回路这件事来说,首先要真正的认识到启动增强回路的益处,其次还需要心态上放缓,不急不躁。
## 环境思维
**1、互为“对立”的思维**
本章有四个维度的环境,高手的思考深度就是厉害,单就讲成长与“环境”的关系都能思考到不同的维度。
**物理环境:你的认知,会被物理空间改变**
**信息环境:你的输入,决定你的谨慎资源**
**圈层环境:群体智商比个体智商更重要**
**行为环境:群体力量比自我掌控更有效**
在具体说这几个维度的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外,我最想说的是另一个思维——即一种相互存在的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对立的思维——“微观”和“宏观”,或者说是“具体”和“整体”,或者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上层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而这里的环境就是后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如果本模块前面提到的真实、结果、激励、复利相对来看是微观的具体的可见的,那么环境就属于透过表象看本质中的不可见的要素。
所以,你看,高手都会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或者说哪怕从下而上去思考,总之不会让自己局限于一隅,会尽可能多的维度思考。
而这个“对立”的思维,就是这些思维背后的思维,如果从上一篇提到的思维模型的4个层次来看,这属于第4个层级——哲学视角。
为什么说是哲学?这不用多说,说三本书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里仅取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思想之一“互为”思想)——《坛经》中六祖惠能指导其下的弟子思考时可用这种互为“对立”的思想,即能做到不偏不离,保持中道,究竟二法尽除,没有可执着之处。老子的《道德经》在群经之首《易经》的基础上,加以延申,尽量打破人们对“阴阳”的执着,所以开篇就有“道可道,非常道”。
**2、4个维度的环境**
环境对人潜能的激发作用是隐形的、缓慢的、潜移默化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而且越是普通人,环境这个因素对他所起的作用越重要。
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也有关于环境塑造大脑的话: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科学家们对人脑的认识突飞猛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这样的:大脑是可塑的。换言之,一个人的大脑,宏观上来看终生可能没多大变化——毕竟脑壳的大小、形状貌似是一成不变的;但若是从微观上来看,大脑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连灰质厚度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增加的(坐享、做有兴趣的事、思考)。也就是说,大脑一直在“被塑造”——被环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可能被自我塑造。
所以,若想透过表现看本质,那么环境是不可忽略的要素。而在聚焦一下,考虑成长有关的环境因素,那么可从身边的环境、信息环境等来思考。
**·物理环境:** **你的认知,会被物理空间改变**
而这里的物理环境又可分为微观的环境和宏观的环境。微观指的我们当下所身处的环境,如卧室、办公室,以及你能暂时去的场所。而宏观环境指的是一个人从一个地域去换到另一个地方,如小地方到大城市。
如何优化这个物理环境呢!如果宏观的环境改变有难度,那么可从能立即着手的微观环境开始,比如客厅和卧室以及办公桌不在凌乱,有助于保持舒缓的心情,同时可以放些与成长有关的书籍,总之是打造一个学习提升认知的氛围。
**·信息环境:你的输入,决定你的谨慎资源**
虽然当今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对于信息这种能直接进入大脑中的东西,甚至可用说比吃进的食物要格外重视。
但可惜,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此不闻不顾,几乎没有主动筛选输入的信息这个步骤。又因为,信息是在脑中形成看不见的影响,促使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变,甚至最终影响结果。
广告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全方位的宣传,让你知道一个物品,以至于在你选择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这个产品,甚至是想到某个品牌(这是更有价值的宣传效果),如果就如此,还好说,毕竟替你筛选了哪些产品好。
但有些宣传广告会影响内在的心智,即使你没有这需求也会被其影响,而且还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影响的,更为重要的是即便你能理智看待这个事情,但不代表其他人也能,所以形成群体效应,于是,你不得不产生跟随反应,不得不被动的购买。
我抽屉里至今放着一个手机微镜头,至今没用过......我只能说自己当时很容易受到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当时并没有自我思考能力。说话间,就拿出来玩弄一会儿,准备挑个好天儿出去拍拍景。
其实这如在选题模块中提到的筛选思维一样,我指的是筛选思维中的筛选,如阅读书籍和看影视剧等,先看看出版社以及印刷版次还有评价如何,总之你要学会设计自己的信息环境,少追没有营养的剧,少刷劣质内容,少吃“瓜”,多读好书、听好课。
因为,你的时间有限,你要提高输入标准。
**·圈层环境:群体智商比个体智商更重要**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为什么,因为之前的借势思维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4 借势思维:框架大于勤奋,所有成长均需借势](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Y5NzQzNA==&mid=2247487604&idx=1&sn=1eb7aa0fce8fd24227cad1745c2d102f&chksm=ebd9a2c1dcae2bd742b7736e88fcf4ae196c9dab1ddc632390cb3709a1c2d1d35b965277b744&scene=21#wechat_redirect)
这里提及的是智商,如上面物理和信息环境一样,都是围绕着自己成长的角度出发,让自己进步。
前两个环境一个是空间,一个是相对抽象的信息,而这个所谓的圈层,则是人,一个具体的人。
老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高速成长的角度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与那些你想成为的人或者这类人接触,进而被动的带动你成长。
**·行为环境:群体力量比自我掌控更有效**
这与上面的圈层环境的意思一样,**整个行为环境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群体力量,这种力量会牵引你做出同样的行为。**
如007社群一样,一群人比一个人走得更远、更快。
这其实是引起内在的“镜像神经元”启动的一种社交化学习的方式,让个人做出想要“复制”的行为。某种意义上看这与“观念建设”同属一个原理,都是从内而外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结果。
大脑里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细胞,这种细胞有什么作用呢?
> 简单点说,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动作或情绪时,镜像神经元就会立刻被激活,然后我们就能够在脑子里模仿、重现这种动作或情绪,从而对别人的体会感同身受。比如我们看比赛时常常热血沸腾,再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哭泣,自己也会难过得想哭。
又因为人们都有向好的倾向,于是看到有好的模仿对象,也会自然的去学习。这是一种几乎每人都会应用的但更可能被忽视的能力,即模仿能力。但有的人模仿后能创新,而有的人却一直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更多的多人是迷失在"模仿世界"了……
而又因为人类天然就有比较的倾向,虽然更多时候是一种隐蔽的对比,所以在看到比你厉害,特别是那厉害不大或者你认为你也可以的时候,这会促使你也进步。而激励机制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好用。
导入绩效管理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国内各类企业当中践行成功的寥寥无几,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工匠精神、追求更好的人很少,为什么?虽然原因众多,但比较之后发现没有机会的是众多之一因素。于是,被比之后安于现状的人太多,绩效管理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你看,比较即可让人变得很“丧”,也会让一个人激起斗志,关键看你怎用以及用的尺度。
[《习惯心理学》](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jY5NzQzNA==&mid=2247486779&idx=1&sn=13d523a3873f7d2e99e1595c9f0ccd88&chksm=ebd9bf8edcae3698c26653dc227899c6eee4918b081f90ca25d22478a3ffca3cc2caa1f74acb&scene=21#wechat_redirect)在这篇文章中,也提及到了环境对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环境对于习惯的养成有多重要?作者认为,环境可以说是习惯的触发器。因为习惯性自我,就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自动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说,还是要回到习惯系统。而习惯新自我的运行方式简单来说是“感知信号,做出反应”。(我认为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方便,作者称之为“摩擦力”。作者认为,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控制环境,挪开一切可能阻碍我们养成习惯的摩擦力,争取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开始做事情。
比如给读书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有的叫“场域”),要么到专门的图书馆,或者在一个读书的环境中,如书房。而不是在卧室或者餐厅,前者看到就想睡觉,后者看到就想吃饭,虽然并不是唯一的这种使用属性,但大多数习惯性这样认为的。
而这有个“双边模式”的环境,也就是说环境既可以提供摩擦力,成为阻碍,还可以提供驱动力,来塑造我们的行为。最后,就是奖励的因素,形成一个有环境有重复有奖励的闭环。我们做出某个行为并且受到奖励之后,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愉悦,之后会更努力或重复这个行为。
但这里有个重点的是,奖励需要及时。比如一个项目过程,不是最后完成才给予奖励,中间的过程也需要时不时的给予奖励。所以说,作者给出一个简单的及时反馈更加有效的奖励方式——不确定性的反馈。
真正让我们大脑感到兴奋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奖励的,并不是预料之中的结果,而是预料之外的奖励。如赌博、或者玩手机。而奖励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衡量一个习惯是否养成的标准,那就是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是否依然继续这个行为,如果是,那么说明这个行为已经养成。*
所以,我们要学会设计以及优化(如何优化?以成长为导向,进行筛选,选出对成长有利的因素)个人的环境,从物理环境(空间)、信息环境、圈层环境、行为环境来设计和优化,使自己在成长这条路上“加速”向前。
前者属于不同的维度,即真正的环境以及信息环境,而两者可看做与人相处的维度,接触的人。换个角度看,信息也是一种空间,一种虚拟的空间,如互联网上看到的信息,在网上几乎被这些信息环绕着。最后是人,不了是物理空间还是信息环境,都是人为的制造出来的,因此逐渐来看,一个个递增显示重要性。
当然,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因为如果你想找,可用找到无限的外在影响成长的因素,比如声音、气候温度、湿润度、拥挤度、资源等等,因此只要个人真正有想进步的想法,就会去做到去克服障碍,没有条件也会创造出条件,即便创造不了也不会让其影响内在的心智(这里说的是阅读层面)。
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相应的环境的配合,所以我们普通人更需要掌握环境思维,不断为自己优化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你浸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