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讲了什么
这个章节对定投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得牢记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任何对定投策略的改良都是徒劳。
第二句话:一切与长期无关的细节都是鸡毛蒜皮。**
## 作者如何讲的
一、李笑来在开头直接抛出结论——任何对定投策略的改良都是徒劳。
二、李笑来指出BOX定投者的与众不同之处:每次价格下跌的时候,他们体会到的不是沮丧与恐惧,反倒是高兴甚至是亢奋,因为「又可以拿到更便宜的筹码了」。
三、李笑来亮出了2019年一段时间内box的价格走势和每日新增流通量的图表,来说明定投群内一部分人曾经试图「改良这个定投策略」——追跌,在价格大幅下跌后,增加购买量。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
四、李笑来指出「徒劳」的原因是,第一,每次依据的价格,其实还是滞后判断。第二,每次决策之后的价格走势依然是独立事件,不受之前数据的影响。
五、李笑来为了进一步说明「随机事件独立性」这一概念,列举了沃伦巴菲特在1984年一篇文章中讲过的例子。
六、李笑来的这段话在本章节中非常具有说服性,可以用来说明「追跌」的无意义:
在两个大周期之后后头再看,两个大周期之前的价格无论如何都是极低的,哪怕真的能在极低的价格上再降低千分之几,事实上的意义并不大——更何况事实上并不一定能够做到呢!
七、李笑来抛出又一句金句:一切与长期无关的细节都是鸡毛蒜皮。
八、李笑来安排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结尾,用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句:短期来看市场是投票机,长期来看它是称重机。
## 说得对吗
说得太对了。
在定投面前,这份「徒劳」能让定投者更加定下心来。但还是那个拷问:除了像李笑来这样的老手,谁能真的做到两眼一抹黑呢?
对「定投策略的改良」就像大人对孩子说的那句话:我是为你好。结果呢,孩子们基本不买账。话虽如此,哪个家长不曾对「改良自己的孩子」蠢蠢欲动?改对了叫教育有方,改不对叫超出了主动边界。是否「改良有效」,有些事能滞后判断,有些事就无从判断了。
好在,改良box定投策略上是可以滞后判断的,也许真的改良有效,只是「不值得」,所以才显得「徒劳」。为了大家不去「徒劳」,身旁总有人在辛勤劳动,比如这个章节,比如心理建设。大家不能让这些工作再徒劳了。
## 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李笑来每次讲why部分都是这样的有理有据,前后逻辑严丝合缝。
这篇里有个看似神补刀,其实是李笑来透露自己定投box的力度——2019年9月2号那天的新增量高达221010box,但并不应该算数,因为仅我一个人当天的购买量就有180621box。榜样就在那。
我第一次觉得「徒劳」这个词竟然能给人踏实的感觉,也许是不喜欢折腾的人的幻觉。
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在两个大周期之后,面对曾经的「改良」,上面这句话似乎挺合适。
想想也是好笑,有句话叫——牛都买了,还舍不得绳子吗?意思是大头都出了,还在乎这些鸡毛蒜皮吗?人真的会在意鸡毛蒜皮吗?李笑来在今年韭菜节里说过,水龙头返利的可是btc啊,这东西若干年后可是会涨好几倍呢,现在再渺小,也别小看。那些试图「改良」的人,也想着当下的这些鸡毛蒜皮,以后说不定就值一件裘皮大衣。道理都是一样一样的。
人们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鸡毛蒜皮,也需要靠滞后判断。比如,有人今天掉了一部新款苹果手机,觉得人生不美好得好几天,结果到家发现家里已经被烧为灰烬,此时,对比一下,丢手机那事成了鸡毛蒜皮。但之前,丢了手机就像丢了一件裘皮大衣似的。其实那个人丢苹果手机前,还把一个充电宝落出租车上了,那充电宝在烧毁的房子面前,算一粒鸡皮疙瘩吧。
一切与长期无关的细节都是鸡毛蒜皮。除了盯着什么到底是鸡毛蒜皮,这句话里的关键部分是「与长期无关」里的「无关」,「长期」在李笑来的语言体系里似乎不用再多加讨论,但是哪些才是属于「无关」的范畴呢?比如「改良」「雕虫小技」「和自己无关的杂事」「和定投无关的争论」「和场外赚钱无关的事情」,一切不该花费自己「宝贵注意力」的对象?
问题在于,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属于「与长期无关」部分。「改良」的出发点难道不是为了更长期吗?这些天btc破了2万美元大关之后,众人的心旌飘摇,在李笑来眼里就是鸡毛蒜皮,但是这些内心波动的来源和长期都有关啊。这样的起心动念客观存在,岿然不动是需要做出正负抵消的动作才行,这些动作就得消耗一部分的注意力。说明,坚决不让「鸡毛蒜皮」出现不大可能,可能的是靠一股力量把「鸡毛蒜皮」摁在地板上,别让它在空中扬起,满地鸡毛。
## 你的计划怎么做,或已经在践行了哪些事情
继续实施之前的计划。
挑战日更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