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1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的从0到1的挑战。
对我而言
> “
>
> 生活中,比如自学python,比如开启写作日更;
>
> 工作中,因为公司项目受疫情的冲击,我也经常面临去全新领域承接全新项目的挑战。
全新,意味着陌生,意味着探索,意味着错误,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
而这些,都不算是探索过程中的难题。
**从0到1的探索过程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挫败感,因为做过很多次的尝试,可能都是无效的、甚至错误的、没有产出的。**
总感觉自己付出了太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成本,可是收效甚微或者无收获,觉得自己“白干一场”,感觉自己被困在原地,感觉永远看不清前路、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每每这时,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
但是,经过多次在全新领域的摸索后,我发现,很多时候这种挫败感,是因为我们没有产出,即没有收获。
**即:我们没有产出和积累意识。**
## 自学python
举个我自学python的例子。
不管是小白阶段自学python的基础概念,还是中白阶段的实战模拟和项目演练,都会有一个长长的过程,感觉自己无所进益。概念似懂非懂、实战总是碰到各种问题,天天陷在各种搜索和解决难题里得不到解决,感觉自己在做无谓的困兽之斗。
每每这时,我就会陷入严重的自我内耗和自我怀疑,感觉自己毫无进展。
可后来我发现, 不管是今天做了什么,如果我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整理,哪怕是今天学了一个概念,记录下哪里懂、哪里没懂,如果碰到实战题目,遇到了什么难题,尝试了哪些操作和解决方案,哪怕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有这些我做过的“尝试”,我就可以认识到,原来我的时间并没有虚度、没有被浪费。
就像爱迪生说的:**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排除了一种错误的可能,这使得我距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把这种方法,用在python学习中,也用在了解决各种实战中遇到的难题上,用在了我的工作中。
以前没有这种记录产出意识时,我的眼睛只盯着“最终的成果和目标”,可是,没有,什么也没有。
**而现在,这些记录,这些交付,都是我在迈向成功路上的积累,是我进步的台阶,我会踩在它们的身上,一步一步往高处爬。**
甚至,因为这些记录、产出,经常会启发我新的思考,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往没有留意到的自己的思维盲区,让我不会在已经尝试过的错误的道路上进行重复。
**所以,产出意识、积累意识,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应该具备的认知。**
## 交付标准
我现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先问我自己:**做这件事,我打算交付什么、我的交付标准是什么。**
**而这个“可交付的”东西,就是我的产出和积累。**
否则,顶多是脑海中的意识流,很快就消散在了空气中,不留痕迹。
回头再看,两手空空。
这是我最近从自学python中体会到的一种通用的思考和做事方式,我把它用在了我的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哪怕是做搜索、查新的工作,我也要求自己做一份查找的信息和反馈记录作为输出,这是我时间的痕迹。
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
**只有积累,我们才不会每次都从头开始,才不会总是走着老路却期待着新结果。**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另一种的“作品意识”。**
我是**爱梅**,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