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因为无法回归社会最终选择上吊自杀,别人无限向往的自由天地于他成了灾难。瑞德伤感的说,50年的牢狱生活,老布体制化了,在肖申克他有价值,而回归社会,他无法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他选择离开。令人唏嘘。
同事因为身体不适就医,医生看过化验单后对他说,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什么问题,不必在意。同事仔细查看指标,确定其接近临界值,几近超标,于是狐疑不定,焦虑不已。各种思考分析后,认定自己有病,更加夜不能寐。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是不是职业病犯了,为什么总喜欢过分较真,有些事不必太在意。
作为名牌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他成绩优秀。同事似乎模糊了生活和工作,教育已经把他的思维磨成了一把尖利的刀,无论在哪个方面,他都亮出来,戳一下。如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他没有模棱两可,只有非黑即白,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哪能分得那么清楚,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也没有是非。认真本来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可是,凡是过于较真就会变得过犹不及,不可理喻,令他心力交瘁,整天陷在在一堆琐事中,似乎天天在解一团乱麻。
我的建议是,跳出那团麻,根本就不解它,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就可以了,不必事事认真。当然,如你所料,他的思维方式融不进我的建议。他必须按照这么多年养成的优秀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事,否则他会焦虑。这就像强迫症一样,具有成瘾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有相同之处,就是,他们被体制化了,已经忘记自己可以选择灵活应变了。这样说来,类似于我同事这样的众人眼中的优秀人才其实相当可悲,他已经被固化了,或者说模块化了。这种模块化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套子,所以很多人成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装在现实的套子里,他们则是装在思想的套子里。
塔勒布说,教育体制是脆弱的,终究会走向崩塌。现行教育体制尤其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是工业化的产物,把人模块化,标准化是它的目的,这样才能把人输送到工业化流水线作业。孔子说,君子不器,反观现在的高等教育就是把人变成器。我无意迎合塔勒布的见解,但这确实是我身边真实的存在,如果高等教育体制一直如此延续下去,塔勒布教育崩塌的观点或真的有一天成为现实。
后记
塔勒布的领域依赖性很有点类似上述的体制化,把体制化这个概念延展一下,很容易发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常常是主动或被动体制化的,也可以说是领域依赖化的,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意识不到的,所以,我们可能就把无意识的等同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