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友你好!我是写作定投者穆逸扬。
> 今天是2020年11月29日,是我在飞贴新作日更的第53天
今天在得到的《每周新书盘点》听到了马伯庸老师的新作《两京十五日》的推荐。我是马伯庸马亲王的老读者了,从《殷商玛雅征服史》到《古董局中局》系列再到《长安十二时辰》都让我爱不释手读起来就放不下。作为老粉,亲王又出了新作品怎能不第一时间入手拜读呢?于是打开得到的电子书一搜,发现这本新作居然是电子书会员免费内容,而且支持得到独家的罗胖AI语音朗读。
**这种接二连三的美事对我而言,简直如庆生夜吃完豪华海鲜自助餐,结账时又抽到生日免单特权……幸福到不像是真的,具体说就是那种连掐大腿式的不真实感。**
这次时隔三年能读到《两京十五日》这本书还是很不一样的,首先得到的陈章鱼在《每周新书盘点》里的一发安利还是非常成功的,我边吃早餐边听的时候甚至没有留意到这部小说出自我已耳熟能详的马亲王(马伯庸微博上的绰号)。我真的是单纯被他描述的这个故事给吸引的,以下文字来自《每周新书盘点》对这本书的描述:
> 我要向你推荐的第三本书叫《两京十五日》。同样,你在每天听本书还有得到电子书都能找到它。
>
>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在小说里你会发现,时间成了一种极其重要的资源。
>
> 公元1425年,那是明朝洪熙元年。当朝的这位洪熙皇帝朱高炽,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
>
> 三年前,这位洪熙皇帝的父亲,也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朱棣,刚刚把大明王朝的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大明王朝有了两个国都,正都北京和留都南京。
>
> 但是洪熙皇帝自打登基,就从心底里希望能把国都搬回南京。不巧的是,这一年从开春以来,南京城频繁地震,竟然有三十次。要知道,在封建时代,国都闹地震被看作是一种极为不祥征兆。一方面为了安抚南京的军民,一方面为了提前布局迁都事宜,洪熙皇帝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
>
> 太子坐船前往南京,没有想到,就在南京城大大小小官员来到码头欢迎太子的时候,太子乘坐的船突然爆炸。不论跟随太子的北京官员,还是岸上的南京官员,几乎都被炸死,只有太子侥幸逃脱。
>
> 这时,太子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密诏,北京城已经发生变乱,皇后被迫发出密诏,暗示这些乱象的背后,是一位皇室成员正在密谋夺取皇位。再加上码头的那场爆炸,更加证明,政变的幕后黑手在北京和南京都有布置,想要同时谋杀皇帝和太子。
>
> 太子发现自己面前摆着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他必须在十五天之内,抢在南京爆炸的消息之前赶回北京,不然,那位谋反者一定会对外宣布,皇帝驾崩、太子遇害,自己应该按照顺位继承皇位。第二个难题,是参与这场阴谋的人数之多,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从南京到北京沿途的官员,哪些是自己人,哪些是对方的人,实在是难以判断。从南京到北京有两千多里路,要隐姓埋名,逃过敌人的追杀,还要每天赶两百里的路,在太子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 这时,有人给太子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可以借助漕运,也就是沿着大运河,坐船赶往北京。虽然坐船看起来比骑马要慢,但是船不用停下来休息,可以昼夜不停地赶路。运河上就有一种「进鲜船」,运输的是各地进贡给北京的水果蔬菜,为了保证贡品不腐坏,这种船就是昼夜不停赶路,运河沿岸的官员也不敢阻拦。如果可以藏在进鲜船上,不仅十五天内一定可以赶回北京,路上还能减少很多麻烦。
>
> 接下来的所有争斗、机谋,几乎全部围绕着时间展开,不管是太子,还是政变的那一方,谁能夺取更多时间,谁就能取得胜利。虽然咱们一辈子可能都遇不上小说里那样激烈的情节,但是我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部小说,看他们对于时间把控与争夺,你更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时间的朋友」。
看完文稿我发现,他真的没有提这本书是马亲王写的。但就凭这段对故事情节浮光掠影式的描述,就给我这个无知之幕背后的读者成功种草了,也就是说就算我不是马亲王的书粉听到这样令人拍案的故事情节也会想办法找来看的。所以,陈章鱼同学的这种安利书评的写法还真值得我好好研究和学习。
这次作为一个有一些写作经验的写作定投者,跟此前看马亲王作品主要看热闹不同,我这次是没办法不注意到他在驾驭文字上的门道的。这次仅仅是读完(准确的说是听完)序言到第一章开头的这不到一千字的篇幅,就已经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了。
亲王这样真正写小说的高手,仅仅是起手式的寥寥千字就已把**画面感**、**细节**和**类比**这三个要点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 **序**
>
> 今夜的金陵城,与往常不太一样。
> 起先是秦淮河畔的垂柳扑簌簌地抖动着细枝,随后雨花台上的五彩石子儿互相碰撞着,摩擦着,发出细碎的悲鸣声。与此同时,城北后湖黑乎乎的水面上,一圈圈涟漪无端浮现,轻轻冲撞起城墙与城墙另外一侧的钦天山;而在钦天山顶的北极阁中,那尊本该如北极星一样万世不移的铜铸浑天仪,四角的铁链子当啷当啷地战栗起来。
> 黯淡的月色之下,金陵内外的美景化成一座又一座烽火台,相继传递着令人不安的征兆。突然之间,鸡鸣寺、清凉陟寺、大报恩寺与朝天宫的大钟同时不敲自鸣,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所摇撼。钟声惶急而杂乱,转瞬间响彻全城。
> 城中居民们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整个大地便陡然震动起来。
> 佛讲:地震有六相——动、起、涌、震、吼、击。此时,这六相竟同时爆发。霎时,钟山动摇,秦淮肆流,城市里仿佛冲入数千匹钉着铁蹄的疯马。无论是长安街两旁的官廨还是西水关的钞库民房,无论是皇城中的三大殿还是龙江提举司的船厂,无论是聚宝门的瓮城还是大报恩寺内那座还未完工的琉璃高塔,都在这沛然莫御的伟力下瑟瑟发抖。
> 大明最壮美华丽的巨城,此时像一个匍匐在地的囚徒,正俯首挨受着天威的杖刑。在震动声中,奉天殿内一座镏金漏壶轰然倒地。它的浮标,永远停在了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十八日(丁亥),子时。
>
> **第一章**
>
> …………
> 一只油亮的蟋蟀摆动触须,发出阵阵清脆的虫鸣。这是一只上好的寿星头,赤须墨牙,一望便知是一员骁将。它此时正顺着一段狭长的舷墙的上缘游走,得意扬扬地东张西望。
> 这段山形舷墙长约五丈,对蟋蟀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可它不过是一座巨型楼船的船尾右侧部分。整条楼船足足长三十丈,通体漆成黑红二色,底尖上阔,粗桅宽帆,浑似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宝船。
> 不过,真正的宝船,在双桅之间只安放一个平层,这条船在同样的位置却拔起一座四层雕栏彩楼。楼顶歇山,楼角飞檐,一层层的鱼鳞亮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设计比宝船气派得多,只是一旦出海,不出半日便会被大浪晃翻。
> 好在这条船此时不在海上,而是正浮于长江水面,头西尾东。区区江波,撼不动这个庞然大物,所以那只小蟋蟀得以安稳地趴在舷墙上缘的突起处,对着浩渺的江面畅声鼓噪。
> 突然,一柄金丝小罩网从天而降,牢牢地把它扣在里面。随后,罩网被轻轻抬起一角,受到惊吓的蟋蟀奋力一蹿,跃入早已等候多时的紫砂鼓罐里。
> “哈哈,成了!”
> 朱瞻基迅速地把盖子扣紧,用指头拂了拂上头的钱形气孔,笑嘻嘻地从地上爬起来。
上面这段引文,一共才989个字,已经把南京城地震的景象以及太子在宝船上捉蟋蟀的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并为此后的故事铺陈做好了各种伏笔和铺垫。这一段开头看得我好想写小说啊,感觉自己之前写的那些让自己颇为得意的文字,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实在是小儿科的紧。
索性立个Flag吧:在我日更100天的时候,我要开始尝试写短片小说了。不能满足于只写大柱子二栓子和翠花,说干就干!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吧,我要去接着刷这本《两京十五日》了。你如果感兴趣,明天的日更咱们继续聊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