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最近意识到,虽然自己天天学啊学,但是花在思考上的时间并不多。常常用学习代替了思考,这不对。让他人代替自己思考,这样自己会一步步丧失思考能力,最终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 要学习,更要多思考。
最近总结去年做的事情,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什么东西都学了一点,但是做得并不专注,没有在某个领域专一地做很长时间,更谈不上专业。
然而,不专业就很难创造高价值。
价格和价值,最终是会保持一致的。怎样的东西才有高价值?**稀缺性**。如何做到稀缺性?专业。如何做到专业?就是在某个领域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很多的精力,比大多人都厉害,做到超群,做到无人能及,这就是专业。
不专业其实意义不大。虽然每个人都要掌握多项技能。但若是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特别专业的地方,每个东西都会一点没什么用。
什么都会一点,当然好。但是前提基础是,你在某个领域特别的厉害,**这是你的根,是你的生存之本**。所有的高手都是这样的,虽然他会很多项技能,但是他肯定在单一领域特别突出,特别超群,特别专业。
如何才能做到的专业?选择一个领域,保持专一,保持专注,花很久很久的时间,很多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深入,去成长、进步。
反观自己,虽然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写作,却是在多个领域反复切换,一会学逻辑,一会学沟通,一会学英语,没有做到、专一、专业。
为什么注意力会这样乱窜?反思之下,我认为自己缺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思考**。
很多东西都是有用的,比如英语、编程、沟通、写作……但是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应该仔细思考,这些技能哪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出选择,选择就是取舍。
> 沉迷学习,缺少思考,正是问题所在。
感到闲暇时,我就会想着去学习,看的都是些实用类的书籍,比如个人成长、方法论、思维模式的书。但是**学习只是最简单的一步,比学习更重要的是行动**。
光学不练,光知道不做,是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大改变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容易沉迷学习,却很少人沉迷行动?因为学习是最简单的事情。重复一遍,因为
> 学习是最简单的事情。
你看到一个新概念,听说一种新方法,就以为自己学到了一点东西。可是,那概念只是浮皮潦草的,浮在水面上的。它只是你大脑中的过客,暂时驻足一下之后就无影无踪了。你知道了一些知识,不意味着这些知识就属于你了。如果想将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要去思考,要去践行才行。
> 学习是简单的,思考和行动是困难的。
最近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如果一本书上的知识并没有用起来,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经验,那么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会被遗忘。尤其是方法论的书籍时,这样的现象更为明显。
学习和行动之间缺了什么?为什么道理都知道,但就是不去做?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却花那么少的时间行动?
这其中缺少了关键一环——**思考**。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天空闲时间,除了学习和娱乐之外,我并没有留多少时间来思考。
学习的时候其实很少思考的。这就像扫描仪只能扫描信息,却并没有把它处理一遍,重新整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相关联。
然而,未经处理的信息是难以融进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的。只有那种从自己的脑子里长出来的想法,那种亲身践行过刻在身体上的经验,才能陪我们很久很久。
也就是说,哪些知识具有长期效应?第一个是,**深度思考后的结论**。第二个是,**亲身践行的经验**。
既然如此,我们知道了,**思考和行动比学习更重要**,那该怎么做?
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行动。减少学习的时间,增加思考的时间,多行动并用反馈修正自己的思考。
每天都要思考,每天都要行动。**这都比学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