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学习刘润5分钟商学院的第一百一十一课,《反求诸己》第六节课

从我进入职场以来,我就没有计算自己工资的习惯,以为公司有薪酬制度、有财务部门、有人事专员,计算我的工资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而我,踏踏实实为公司赚钱就行了,因为公司赚钱了,我就挣钱了。
多年后,自从我进入管理岗位之后,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现任的老板,多年前教会我一个技能就是:**算账。**我一开始很诧异:我按照公司的销售政策完成销售行为,达成交易,不就行了吗?如果还要我来算账,那要财务干嘛?
于是,我从头开始学习算账,由于不熟练,我曾经在合作商老板办公室的茶几上摊开本子当着别人的面,打草稿计算合作利润方式,来回的讨价还价;我也曾在半夜出差回来一路上打电话跟同事讨论最优成本……
我很感谢我的老板。
这几年来,我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一个管理者,也更是一个经营者,就是从算账开始的。**这个算账,要跟自己算,要与公司内部算,要与外部的上游合作商算,还要与下游的供应商算;一个管理者之所以可以管理,就是把账算清楚了。**
有一次,我听到这么一句话:_公司盈不盈利,都是年底财务算出来的。_
虽然当时说话的气氛是轻松的,但是,我却记住了很久;且不去深究这句话的对错,至少,我明白了算账很重要。
那么,算账,到底是算什么呢?怎么算呢?
**企业,就是要盈利;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就是为企业创造盈利;一个企业的经营者算的账,就是怎样为企业盈利的账;这个账,不仅仅要看产出,也要看成本,不仅仅要看生产部门的产出,也要看职能部门的成本。**
这让我想到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4709&idx=1&sn=f647733bcb1735236f37d661b5e55927&chksm=90883e7fa7ffb769cb14f4bb5a526c50706c67cdf82dd71ef64fd092d1eac3b02f9ea57cb9cb&scene=21#wechat_redirect),之前我也写过学习笔记;企业中的每个部门都是独立的存在,将每个部门都作为一个阿米巴,有产出有成本,每个部门都要产生盈利,不同的是生产部门(如销售部)是向外求盈利,而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人事部)是向内求盈利。
作为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拿的每一分钱、得的每一个福利都是什么,这在之前的[**《双因素理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3MTE4OQ==&mid=2247484660&idx=1&sn=021e5ce00568dc517a62353c4de7b8ba&chksm=90883faea7ffb6b8f961c3e827da6e17a023af58f740a7544d9bf2fa33de8c0ed030eff2db19&scene=21#wechat_redirect)中有提及“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每一个员工工资表中的薪酬并不是他的整体成本,而这是绝大多数员工都不知道的。
所以,每一个经营者都要计算自己团队的、部门的、项目的整体盈利,即整体盈利=整体产出-整体成本;要让自己的每个员工都知晓自己的价值与价格(薪酬+福利+运营成本+资源成本……)是否匹配。
我经常遇到的谈判策略都与算账有关:下游供应商为了突出他的优势,只会截取整体成本中的一部分作为谈判中的“成本”,实际上的整体成本会比这多;上游合作商为了放大我们的劣势,只会突出他们整体利润中的一部分(往往是短期利益),从而压低我们的报价,来降低他们的整体成本。
### 把盈利算出来,是一个管理者经营的第一步;但是,盈利并不只是在纸上的,而是真金白银的,所以,在项目中寻找到盈利点之后,才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盈利,入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