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信
何为诚信?诚是要诚实,信是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在上下五千年、纵横海内外散发出醇厚的芬芳。无形、无色、无味的诚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一位社会学家就“为什么我会成功”在一千位成功人士中做过调查,结果出乎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身有才华。他们中绝大多数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信”。其中以为只有小学文化的企业家说:“高深的理论我不懂。我只知道,诚心诚意对待我的每一位客户,诚信诚意的对待所有与我合作的人。”诚信使他不断第发展着自己的失业。季老一诺千金,幼小的华盛顿坦然承认自己砍了樱桃树,这些以诚为功,以诚立业的事例无不说明诚信这种人格力量在人生发展中多起的重要作用。
转至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 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结果发现这是君王为博褒姒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情灰黯,可以让人的情绪诚信和诺言。诚信为做人之根本,早在孔夫子的时代,诚信便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传承至今,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处世为人之道,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在日常的行为中得以实践,而非一纸空文。诚信不仅仅是几句话,如果你说了,但是没做到,那它们就是宣告你将失去美好东西的判决书。

> 领导力
最近在班级讲解一本英文管理圣经《The Leadership Pipeline》,备课的过程中恨悠悠挑战,不过对我的成长大有裨益,总结书中主要精华。领导力不是一天练成的,所以领导者也需要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成长进化。本书介绍了美国管理学者拉姆·查兰提出的领导梯队的模型。这个模型把领导者责任的扩张作为场景变量,描述了领导者成长进化的过程。
拉姆·查兰说,一个领导者的成长经历通常是从主管到总监,再到总经理、CEO。领导者每前进一步,责任场景都有很大的变化。每前进到一个新阶段,都要在下面三个方面发生改变:第一,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第二,如何及时调整做事的价值取向以及优先顺序;第三,如何建设新能力、放下旧能力。这三个改变意味着,领导者随着责任的升级,需要放下很多自己享受、擅长的事情,以及自己喜欢打交道的人,打破一些惯性和路径依赖,用新方法和新能力,跟新人群打交道,并且在新领域做“应该做的事情”。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首先是自我认知问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需要调整就不容易,调整起来更难。因为人很难摆脱惯性,有的领导者经常执着自己已有的能力,总是跟自己觉得舒服的人在一起,很难用归零的心态去获得新能力和新价值观,很难表现出新行为。比如,一个在运营方面的高手,如果在新的事业部老总的岗位上,仍然只对运营感兴趣,忽略了内外兼修,不愿对内强化运营、对外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转型;对内只着力提升团队能力,对外还要兼顾关注市场、客户、合作伙伴、投资人和竞争对手,就很快会进入“不胜任的状态”。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过一个“彼得定律”。彼得定律认为,人都是不断被晋升,直到升到他不胜任的职位为止。也就是说,可能很多人都不胜任自己的工作,但他们不一定能发现这一点。“有的是因为自尊问题,承认了不胜任会影响自尊;有的是自我认知有问题,对自己是否胜任、为何不胜任处于无意识状态;有的是因为惯性太大,承认了意识到了但难以改变”。这些都是领导者进化的难题,而迅速变化的环境需要领导者不停地重新设计一切,包括重新设计业务、组织和领导者自己。

> 游戏力
科恩博士的这个经典书籍非常实用,总共两本。科恩博士专长于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领域,是公立及私立学校、幼儿园老师及亲子班老师的顾问,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践行“游戏力”的父亲、外公。
游戏是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不让他们用这种自然的方式学习,强迫他们按照成人的方式学习,其实是一种倒退,不是进步。对孩子来说,玩的定义非常宽泛。成人可能一谈到玩,就觉得是玩游戏。但是,玩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自由地去选择他们想做的事情,没有高低之分。分享一个我最喜欢的例子。现在有两杯水,杯子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细长的杯子里,水位比较高,矮胖的杯子里,水位比较低。如果我问你,哪个杯子里水更多一些,你们会说什么?小孩子的回答肯定永远都是:“细长的水杯里水更多。”因为他们只会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水位的高低,不会考虑杯子的胖瘦。而大一些的孩子或者成人就会认为,虽然两个杯子里水位不一样,但是容积是一样的,里面的水一样多。所有的孩子都能发现这个定律,那就是容积守恒定律。但孩子并不是通过老师讲课学会的。实际上,如果你想通过讲解的方式告诉孩子,他还是会说:“不对,高的水多。”
孩子会在实践中学习,在浴缸里、水池里,把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也许还会把水浇到自己的身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就学会了这个概念。我们有可能会放下对游戏的偏见,但仍然觉得游戏的作用没那么大。而在科恩看来,游戏可以帮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情绪,可以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会带给孩子安全感和独立探索的自信,能帮助孩子塑造好习惯和好性格,保护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热爱。可以说,游戏不仅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还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桥梁,而亲子关系的质量,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 Implicit learning & Explicit Learning
心理学概念: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当前科学理解”现在尚未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不过复杂并不完全等于困难,只要方法得当,连小孩都能应对一些复杂问题。外显学习,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正常的学习方式。外显学习,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没错,规则明确的领域其实是简单领域。二十以内加减法很简单,而你只要能把规则说明白,操控一个核电站其实也很简单。
内隐学习,比如小孩子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TA不懂什么语法规则,但是TA能把话说得符合语法;而且如果你故意说一句不符合语法的话,TA能听出来这句话有毛病。内隐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我们长大以后在学校学外语用的基本上是外显学习法,又是背单词又是记语法,中英对照,学得很生硬。你非得到一个真正的外语环境之中,跟当地人打成一片,慢慢说溜了,才知道各种地道的说法,才会识别不地道的说法,才能体会到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语感”。而比如要学习一个数学知识,要先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是什么,掌握其中的使用规则是什么。你记住概念和规则,就可以在相应的场景下正确使用。这些知识都是明确的,学校里教的和书本上讲的知识几乎都是外显的,“先定义、后使用”。这样学习的内容才符合逻辑,才能够被理解。
儿童学语言可不是坐在那里认真听讲学会的。他们一边玩着一边学,有时候跟你对话,有时候是偶尔听到你说话。他们是不经意地学,你和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的 —— 但他们就是学会了。他们不擅长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恰恰还会妨碍“语感”!我们想想自己会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其中有一些就是不经意学会的。你是什么时候学会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呢?你是跟谁学的讲笑话的呢?可能都是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那由此说来,作家看看各种闲书,官员研究研究历史,这些事儿越是不刻意,可能反而效果越好。你想要的不是什么明确规则,而是把握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