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家人去了北京郊区的一个景点,叫做神泉峡的地方。核心看点是冰瀑。
早晨去得早,没怎么堵车,但路边几乎已经停满,在以为快到了景点的地方停下来。下车走出上山,又大概走了20分钟才到了景点。
在景点边上就能够远远看到一侧山的半山腰到谷底结着厚厚的冰层。冰层凸凹有致,很有层次。随着向上走,看到冰瀑绵延一两百米、直到上面的大水塘。这水塘上也已经全部结冰。

水塘一侧的坝上,看到了一条直径约10CM的水管,直通到山脚的一个房屋内,从水管和房屋的位置看,很像是水泵房。原来这半山腰的冰瀑是用水人工反复浇撒完成的,如同滑雪场的人工造雪。下山的路上,我找到了冰瀑造型的秘密。是在山侧面不同位置上,用树枝搭成架子,上面用一些防水支撑物做基层,水慢慢浇上,一边在顶上冻住,一边流下来形成冰锥。大大小小不同位置的造型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冰瀑。

知道这不是自然冰瀑,我并没有什么失望,但引发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
路上听了高德地图上对景点的讲解,知道了这个地方原来叫做炭厂村,过去给老北京城提供过冬烧火用的木炭,偏远山区,穷乡僻壤,现在则是一个小有名气的3A风景区。
视角一:生存视角。炭厂村祖祖辈辈烧炭为生,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禁止砍伐树木,烧炭业彻底终结。不再烧炭,这个土地贫瘠的村落主要经济来源只有山上几百亩核桃、山楂、扁杏,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从生存角度看,这大山就是贫穷的根子。
视角二:经营视角。从2008年开始,炭厂村开始建设神泉峡风景区。除了退耕还林还绿,还要打造风景概念。现在的说法是“峡谷曲折蜿蜒、河水悠长碧绿、京郊天然大氧吧。”又加上了冰瀑景点。2017年,仅仅冰瀑一项的旅游收入就有100多万元。山还是那座山,换成经营的角度,敢于投资加上下苦功夫建设,用七八年的时间就初具规模,能够取得可观的持续的收益。
视角三:旅游视角。从景点返回的时间大概是下午两点多,进山的路上车已经堵了上百米。可见景点的红火。大部分是带着孩子、老人一起来,还有带着狗的。这冰瀑真有什么可看的吗?也就是图个新鲜吧。城里没有冰,就算有也是风险因素要赶紧铲除。于是,郊区生活和山野自然都变得新鲜好玩,比如吃农家菜、水果采摘、爬山漂流等等都是如此。越是大城市,周边有特色的自然景点,甚至是人造景点,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典型的就是上海边上的周庄和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坐在家里看风光片已不过瘾,要在家周边安全地体验不同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才是美事,拍出好照片最重要,至于是不是自然的,或是符合真实历史不那么重要。
好吧,高兴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