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表中是怎么写的?你现在就看一下。”
“等一下,我正在填报系统,大概30单,填完我看一下。”
“现在就看,你不能填完就不管了啊?万一价格不对呢?”
“我怎么就看完不管了?今天填报单数很多,很容易出差错,停下来,增加出错的概率。”
“…”
这是上午发生在我办公室的事。一个是小组长,一个是组员。两个人各自生气,不欢而散。
这个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情理二字。在中国文化里,特别讲究情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字在前,而理则在后,意思是要先共情,然后说理。套用这个做法,上面两个人的对话,就应该是:
“抽空看一下招标表中怎么写的,你现在好像挺忙的。”
“你很急吗?能不能等一下,如果确实紧急,我停一下手上的工作,先去查看一下?”
“没那么急,先把你手上的事处理了,上午之前最好能看一下,我自己看不如你专业。”
“没问题,稍等,我大概还需要四十分钟完成。”
“…”
如果这样来说,也许结果会好得多。很有意思吧?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一般都讲究熟读唐诗三百首,没说熟读宋词三百首。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诗是写情的,而宋词是说理的。也是情在先,情动人;而理,不能动人只能服人。
如果你能和对方共情,建立情感链接,那么对方会从心里上接受你,即使提议有难度,对方很大程度上也愿意努力试一下,尝试修正一下,奔着达成目标的方向前进。假如,弄反了,只说理而不讲情,那对方即使有办法完成也有一万个理由推辞不做,那想要达成目标就是妄想。
所以啊,我们得到一个普适性的原理:良好的沟通从共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