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的真相》收获二
偏科是一些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现象。我们都知道短板效应,所以家长对孩子偏科的现象是比较担忧的。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里,学校里的学科学习的难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学科的知识都是经过系统化论证过的,学科知识本身是准确严谨的,教程的设计也与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那为什么仍然有孩子出现偏科的现象呢?
语文是百科之母,这是无可争辩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在学校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都是可以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无论是语文这种学习自然语言的学科,还是数学、物理这种学习人工语言的学科,归根结底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语文。如果孩子的某一科学习没学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能力不足。
自然语言的学习非常复杂,也非常灵活。它不够简单,不够精确,但是又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能更容易、更直观、更广泛地感知。如果一个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打开自己的所有感知器官,能够从作者的文字当中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感受到作者的感知,那他学语文会很轻松。进而一个孩子能够把自己看到、听到、触摸到、闻到、感受到的感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他的语文能力是非常强的。
不一样的是,人工语言相对比较抽象。以数学为例,每一章节会有一些简短但重要的概念或定律,它们都是由有限且毫无歧义的词汇组成的。把这些概念或定律理解透彻之后,应用就容易多了。当然,应用过程中的纠错本身也是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过程和方法。关键是不能因为一个概念的错误理解进而影响后续系统化知识的深入学习。但是相对语文来说,数学并不难学的一个原因又在于,一个学期要搞懂的概念或定律就那么几十个。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把语文学好,自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深入学习,偏科的问题当然会迎刃而解。可是天下还真没有什么事情是比学好语文更难的了,因为语文是含混的、复杂的、灵活的又难以驾驭的自然语言。光会读字远远不够,还得理解作者的感知,更需要基础的逻辑训练,进而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知。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很开心和学生共同走在学习语文的路上。关于语文的学习,我想分享一些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首先就是以终为始。在听说读写四个能力训练当中,写是排在最后的,也是更复杂的能力训练。当我们的学习以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知作为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朗读、听课、口语表达才有了指向性。关注一个单元的大作文训练,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人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展开单元内容的系统学习,是我一贯使用的学习方法。
其次,广泛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文学类、社科类、历史类、科普类.......只要是内容积极健康的,我都推荐学生读。读得多了,我们终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会悄然提升,做题的速度与质量直线提升。关于这一点有个尴尬的地方在于,阅读是件长期的事情,短期就希望看到成效的孩子往往并不能坚持,需要大人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和监督。可以试试由家长给孩子朗读、家长与孩子共读、要求孩子复述这几个方法。
再次,重视积累。摘抄好词佳句仅仅是积累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口语或者书面表达中反复应用,这才是积累的有效方法。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汇集了各类好词好句、修辞手法应用、诗词名言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毕竟不是学生自己的。我还是倾向于学生使用自己的笔记本,通过自己的笔头汇集、整理,真正到需要使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
还有,在课堂以外去学习语文。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肯定不会仅仅在课堂里学习语文。比如,家里的餐桌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的地方。家长的交谈能够更多地拓宽学生的词汇量,尤其是学习抽象词语的时候,总是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再比如,看电视剧的时候,看看别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把另一个人变成朋友或者敌人的,进而思考我们遇到类似的情景,应该怎么说,这也是在学习语文。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这顿饭我吃十个包子就够了,那我能不能不吃前面的九个,只吃第十个就可以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孩子还没有超越我们之前,让他们看到学习语文有多重要,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不至于那么快就超越我们,我们也要继续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