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到现在为止,这个问题有11万多人关注,1200多万浏览。最高赞的回答获得了3.4万人支持。
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底色,之前有个网上调查显示,96%的人都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而我们一直被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努力是对抗焦虑最好的方式。于是每天拼命赶路、疯狂工作、上各种各样的课程,结果焦虑不仅没有缓解,还更加重了。
我也曾经特别焦虑过,看到别人进步很快我特别焦虑,我一边焦虑一边看书就想快点儿看完,可是匆匆看完后,什么都没留下。
看完一本写作书,写作水平还是没提高,我就焦虑。我们总是在为成功到处找方法,找捷径,其实认真就是最好的捷径。
做着80%的人做的事,确想成为极少数的20%。甚至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是不是能力有问题,别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高明手段,达成了目的。
可是想一想,我们怎么能成为优秀的人,其实答案很简单,总是要求自己做少部分人。
80%的人吃完饭,躺在沙发上刷手机,那你不做,你马上坐在书桌前去看书。
80%的人看书看完了就算了,你不要这样,你要写读书笔记。
80%的人嘴上说说就算了,你不要这样,你要说到做到。
80%的人日更因为有点儿事就放弃了,你不能,无论多晚都要完成它。
如果事事你在想要说“算了”的时候,都想想那20%的人会怎样?然后立马调整态度,力求做那20%的人做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找一个自己心中想成为的榜样非常重要。然后去追溯他历史进程中的行动,就算学不到榜样的动机,至少也要去学习别人的勤奋。
注意观察就知道,其实很多人想要成为的榜样,只是想要榜样的结果,确不想经历榜样经历过的苦逼。
最近我看到李笑来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自己和得到合作的过程中,自己生病了。但因为李笑来早就有习惯,把固定的工作任务,总是要超前完成几天做为积累。
而因为这个习惯没有给得到的工作人员添麻烦。同时还有合作的公开讲座,李笑来甚至直接带着眼罩就上台了。
你说这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师谁不喜欢呢?
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我就在心中默默的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有机会和别人达成合作,我一定要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事。
李笑来老师再想通时间不够用,但又是有限的时候,他决定要找到把一份时间出卖多份的事情做。
老师每天输入2万字以上,每天输出3000字,持续练习。
我虽然没本事成为李笑来老师,但如果我想要好一点的人生,我就必须学习他这种“勤奋”。
所以最近我时常脑子里浮现着三句话: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每天输入2万字,打个折扣,输出1千字。
如果你极想成为优秀的人,就算退而求其次,那你也必须日日要求自己做下去。
只要你的过程在偏离,那结果也就肯定不是好结果,于是又开始不停的焦虑。
> 心理学家陈海贤说:当抽象的思虑带走了太多的注意力,我们就需要回归具体。自我是抽象的,而事情总是具体的。想是抽象的,而做是具体的。有时候我想,对于那些深陷焦虑的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自我反省,他们需要的,只是坐下来,然后开始做。
> 在所有做的事情里,写作是一种让你在里面的方式。关于写作对调节情绪的用处,已经有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最有名的研究,是心理学家彭尼贝克所做的书写实验。这个实验很简单,就是每天花写15分钟,写出你的秘密,写成你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伤痛,连续写4天。结果很惊人,相比于控制组,那些写出自己创伤经验的实验对象,不仅焦虑抑郁的情绪减少了,甚至连第二年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变少了。
其实真理往往都是这么简单,听话照做,然后好运气自然就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