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当中的“鸿门宴”一章写得非常精彩,情节紧凑,气氛渲染到位,是刘邦与项羽距离最近的一次交锋。两方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心理,被刻画的细致入微,刘邦的善伪装、项羽的优柔与浅陋、张良的心计周全、范增的心急而无可奈何,都展现的惟妙惟肖。司马迁的这篇文章,不仅见微知著般地在一个场景中就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未来命运进行了展示与预告,还将“鸿门宴”这个词,变成了一个中国老百姓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用的的专用俗语。
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人物,既不是两位主角——刘邦与项羽,也不是双方的谋士——张良与范增,而是看起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樊哙。其二次亮相,司马迁只寥寥数语,却如刀刻斧凿一般描绘出樊哙“有勇势,有见识”的鲜明形象,而他同时也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
第一次亮相,是在张良从大帐出来,告诉樊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很危险。于是樊哙立即大步闯进帐中,司马迁写道:“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他就这样撞倒门口的卫士,跑到大帐之中,对项羽怒目而视,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这可是在项羽的大军之中,他毫无惧色,一副要拼了命的样子。俗话说的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就这样,樊哙这种不要命的狠劲气势,连项羽都有些忌惮了。项羽马上问“客为何者?”你看看,对一个推倒守卫,毫无礼貌闯到自己大营之中,对自己怒目而视的陌生人,一向自视武功盖世的项羽却以“客”相称,是不是说明项羽在樊哙面前已然输了气势?!而樊哙这么一闯,项庄的剑也舞不下去了,刘邦的即时性命威胁也暂时化解了。
第二次亮相,是在刘邦借上厕所,准备逃走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刘邦还在犹豫,要不要回去跟项羽打个招呼。这时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你看,这个时候的樊哙,哪里像是一个草莽的武夫。这个开狗肉店出身的大将,在关键时刻,说出了这么有见识的话,比旁边的张良等人都厉害啊。刘邦还能说什么,赶紧翻身上马,开溜。
樊哙这两次亮相,可以说是当机立断,恰到好处,真个是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经典名言。就我自己读过的历史书、看过的演义小说来看,一个贫贱出身的武将,除了战功,还能留下这么一句做人行事的名言警句的,只他一人了!
你说,樊哙这个人,是不是比后世的典韦、张飞、李逵等人,厉害的多?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被忽视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