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定投改变命运》第4.5章:主动和被动之间的边界这一章节后发现,整章就是针对边界这两个字的一系列阐述、解释和补充说明。因为之前我在万茗大哥的推荐下听完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五大章共计50讲的内容,并且这门课中也对关系的边界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今天再次看到本文,让我有了一些朦胧的感知,特记录如下:
我个人粗浅的认为边界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是一面盾牌,把我们和未知的风险进行隔离;它也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楚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审视;它更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随时可以激活的让自己腾飞的点火按钮,使我们可以更加灵敏有效的调动一切能力与前进路上的各种阻力进行诀别!它更是一种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特效心理安慰剂,赶走心中的一切不甘和落寞,驱走一切的阴霾和幻想,站在未来,努力当下、感恩过去!
## 一、盾牌般的隔绝之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与周边琐事产生纠缠,也不仅仅与亲朋好友产生纠缠,甚至我们自己的决断和思考都会产生纠缠,最要命的是这种纠缠是我们希望控制,却难以控制的!
注意:这里是难以控制,而不是不可控制;之所以难以控制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和周边的人和事融在一起、混在一起、纠结在一起,想产生密切联系、想更好的与周边资源进行结合、更想在此基础上获得这些资源的正反馈,然而,正是这种希望甚至是欲望让我们缺乏了最基本的防御,让自己无条件融入其中,就像一只鸡蛋一样为了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扔掉了外壳、自废了防御、丧失了自我,尽管确实是融入了其中,但是这种形式、这种样子、这种态度、这种方式的融入后,鸡蛋还是鸡蛋?现实世界中,这种状态、这种样子、这种形式下的鸡蛋其实是一厢情愿的融入、一厢情愿的加入、一腔情愿的自我毁灭;说它是一厢情愿,无须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大家都买过鸡蛋吧,如果在一兜鸡蛋里有一只鸡蛋的壳破掉了,不管它是被刺破的还是被挤破甚至是摔破的,反正边界没有了,那么我们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呢?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比较懊恼的,这个鸡蛋的壳怎么那么薄,这么多鸡蛋都没事,唯独它自己破了,还弄脏了其他鸡蛋,又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平白无故的增加了新的负担——擦拭其他鸡蛋外壳(尽管依然会有残留),否则这些粘液会把其他鸡蛋会粘连在一起,否则过不了几天就会吸引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小虫子前来拜访,否则这些粘液会快速腐臭,污染我们的厨房!因此我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赶紧把破掉壳的鸡蛋直接扔掉或者做其他废物利用,比如发酵后当花肥等;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破了壳,与其他自然状态的鸡蛋混在一起,那么为了卫生起见,我们也会把破掉壳的鸡蛋当废物看待,不仅如此,还要尽快、从速的把它处理掉;然后呢?然后就是把别的鸡蛋只要沾染了破壳鸡蛋蛋清或者蛋黄的都要一一擦拭干净、晾干、重新放置!其实我们毫无边界、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融入周围环境或者人际关系时的结局基本都是这样的,不管我们是自愿放弃边界还是被迫放弃边界,既然你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边界,那么这一现实就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利用,那边本来正瞅着缺少免费的劳力呢,正愁着没有听话的人呢,正愁着没有接盘侠呢,只需要告诉你可以允许你加入他们,但条件就是他们期望的内容,而此时丧失边界的绝大多数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获得归属感、找到心中的依靠,即使是被迫的也会这样选择,就像不管大人如何逼迫孩子一样,孩子还是希望能够留在大人身边而对父母的烦躁视而不见,因此他们很大可能会无条件、无底线、无边界的加入,基本上没有了任何阻隔,很快加入,加入之后呢,很快就成为破壳的鸡蛋那样的人,最终最好的结果就是被作为废物利用,因为这样还能让你从心理上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这个群体之中,找到了那飘渺的归属感,处于短暂的心理满足期;尽管这一伤痛或者损伤会让他们痛苦且难以消失或愈合,但他们依然享受着不确定的归属感,依然内心压抑的被嫌弃、被怨恨、被抛弃......
而拥有边界的人则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他们会认真审视自己与周边的结合点、认真了解自己的各种需求、认真权衡自己的获得与付出,把那些无聊的、无意义的、一厢情愿的、无收获的行为或者方案逐一隔绝在自己的选择之外,从而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和安排,从而找到自己与周边最佳的切合点,进而让自己和周边成为合作关系,各取所需,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
## 二、镜子般的审视之力
提到镜子,可能大家会第一时间相当我们接触最多的一个词——镜像效应;说的是尽管从表面上看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几户完全一致,但是事实上二者每个点都是截然相反的;现在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是视角为大家呈现镜子最基本却最易被忽视的妙用——审视之力。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文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主要是为了说明魏徵对于唐王李世民、对于大唐王朝的巨大作用,具体的含义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可以流畅的背诵并解释出来;可是大家却忽视了,我们做人做事的边界,在这里可以入乡随俗式的称为分寸感同样具有这种审视、对照的作用;俗语说的好:距离产生美,同样本文中我们依然可以说距离产生边界,比如别人希望我们加入团体,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分寸感,只要给我点好处,很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加入了,这种加入不是作为合作者加入的,而是以被驱使者身份加入的,不管是他的目光短浅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在看到眼前利益后就选择了被驱使,选择了丢掉自己最后的矜持和立场,选择了放弃边界和自我的发展空间,选择了无缝融入对方,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成为了团队的主力;实际上,加入后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别人可以随意驱使的“奴隶”,因为没有边界、没有分寸,即使自己有一丝明悟,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仍然因为当初加入时约定的蝇头小利或者害怕被赶出群体的“丧失厌恶感”会被拖回来继续勉为其难的顺从着听从安排!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拥有边界,会自觉与镜子留有一定的空间,这空间足以让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问题甚至可以从容、方便而全面的审视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这个社群是否是我所需要的,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同时我又会付出什么;再深入一步就会考虑这样的获得和付出对于我以后的发展有没有帮助,有什么帮助,有多大程度的帮助;更加重要的是他会考虑加入是否意味着风险,如果加入后发现了风险怎么办?有没有相关的应急处理能力,这些风险是否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那么我们会损失掉什么,对个人、对家庭、对周边环境会产生那些影响......大家是不是看着都头大了,其实我写的也很头大,但是这是罗辑思维必经的过程,在蔡钰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十五讲》中强调说,我们进行思维训练思维质量市最重要的,而思维时间和空间会随着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加速。但是再快的思维也需要过程,也需要时间去思考、去慎重的评判,我个人认为没有思维过程的结果和我们玩抛硬币的游戏没有任何两样,因此,只要拥有分寸感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思索过程,只不过思考的深度因人而异而已!
因此拥有边界思维的人,天生就拥有这种审视之力,只不过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而已,但是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重大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这种思维模式之中,因为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保持分寸感、保持边界思维的防御壳,没有这种思维或者思考的过程可不就变成了前一种无壳的人了嘛!
## 三、飞跃般的动力之门
关于这一点的陈述,我自信个人表述的没有笑来老师上文中所说的清楚、明白、具体、正确、严谨;尤其是下面你这一段话:
边界思考,长期视角,宏观观察,这三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和我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 虽然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性格这东西不是天生的,性格这东西只不过是黑马白马和车夫不同时期不同能力不同协调程度的综合表现而已。
边界思考竟然作为可以改变一个人性格的三大因素之一,这样的份量相信没有人可以对其视而不见,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人的成长高度,可见边界思维对个人性格仍然拥有巨大的作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众所周知,人是群体性动物,不可能独立存在,大家也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拥有边界思考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同样的人作为朋友,进而形成自己的人脉关系,丰富、高质量的人脉对于我们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是不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加速我们成长的大门?日常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人好办事”,尽管从逻辑层面分析,它的逻辑并不严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反应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与认识、熟悉的人交流、协商一般情况下更容易达成任务和目标!
因此,我们尽管没必要像刺猬一样全副武装的对待周围的一切,但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对人、对事、对周边都应该有最起码的边界,它可以赋予我们很多令人惊讶的力量,从而助力我们完成个人的成长和飞跃,相信我,做一个有边界的人,不仅对你的生活、你的工作,甚至对你的婚姻、家庭、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边界的力量绝不仅限于此,努力践行,你将发现更多!
附注:最后分享各位柏拉图的名画,相信你会从中体会到独立的好处,感受到边界的力量!

**鸣谢:**
最后感谢盛然战友的宝贵建议,我根据盛然战友建议进行了梳理,确实发现文中逻辑的不严谨之处,同时对于相关措辞进行了修改,行程了上述文字,当然目前来看修改的还是不够完善,需要后期继续打磨,因此将盛然展的建议一并保留如下,以便未来可以仔细揣摩,继续完善!
**附:盛然战友建议:**
斧正两字愧不敢当,你的思路很清晰,可以看出来阅读量也很大,逻辑很清晰,我肯定写不出你这样的文章来,就是有两个想法跟你一起探讨。
一是对于边界的探讨,你用鸡蛋做类比特别形象易懂,思路很清晰。只是我觉得你只是写出来一方面,我对突破边界的理解有些不同。①从关系上说,我觉得分为两种,一种是突破别人的边界,不像你说的坏鸡蛋,而更像锥子,鸡蛋是被动的,锥子是主动的、强势的。就像很多父母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一切,安排孩子的人生,还有同事热心过度的过问你的私生活。既然有突破自己边界的人,相对的就有被突破边界的人,就像你说的其他被沾染上蛋液的鸡蛋,鸡蛋是不能洗的,水会破坏外面的一层保护膜,很快就会坏掉,只能擦。不过无论怎样外面都会留下痕迹。我认为的被锥子刺破的鸡蛋或者其他东西都好,那个伤口也肯定是永远存在,不可能完全愈合。②从其他能力上说就是想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比如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想要一个人造火箭,想要去火星生活,这不是理想,这是幻想。
还有,镜子的分析这块我感觉更像是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边界感
2021031201
```
-------
***以下为旧版内容,笔者过日子,舍不得扔,留着卖废品!**
------
阅读《定投改变命运》第4.5章:主动和被动之间的边界这一章节后发现,整章就是针对边界这两个字的一系列阐述、解释和补充说明。因为之前我在万茗大哥的推荐下听完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五大章共计50讲的内容,并且这门课中也对关系的边界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今天再次看到本文,让我有了一些朦胧的感知,特记录如下:
我个人粗浅的认为边界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是一面盾牌,把我们和未知的风险进行隔离;它也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楚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审视;它更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随时可以激活的让自己腾飞的点火按钮,使我们可以更加灵敏有效的调动一切能力与前进路上的各种阻力进行诀别!它更是一种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特效心理安慰剂,赶走心中的一切不甘和落寞,驱走一切的阴霾和幻想,站在未来,努力当下、感恩过去!
(一)、盾牌般的隔绝之力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仅与周边琐事产生纠缠,也不仅仅与亲朋好友产生纠缠,甚至我们自己的决断和思考都会产生纠缠,最要命的是这种纠缠是我们希望控制,却难以控制的!
注意:这里是难以控制,而不是不可控制;之所以难以控制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和周边的人和事融在一起、混在一起、纠结在一起,想产生密切联系、想更好的与周边资源进行结合、更想在此基础上获得这些资源的正反馈,然而,正是这种希望甚至是欲望让我们缺乏了最基本的防御,让自己无条件融入其中,就像一只鸡蛋一样为了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扔掉了外壳、自废了防御、丧失了自我,尽管确实是融入了其中,但是这种形式、这种样子、这种态度、这种方式的融入后,鸡蛋还是鸡蛋?现实世界中,这种状态、这种样子、这种形式下的鸡蛋其实是一厢情愿的融入、一厢情愿的加入、一腔情愿的自我毁灭;说它是一厢情愿,无须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大家都买过鸡蛋吧,如果在一兜鸡蛋里有一只鸡蛋的壳破掉了,那么我们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呢?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比较懊恼的,这个鸡蛋的壳怎么那么薄,这么多鸡蛋都没事,唯独它自己破了,还弄脏了其他鸡蛋,又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平白无故的增加了新的负担——清洗其他鸡蛋外壳,否则这些粘液会把其他鸡蛋会粘连在一起,否则过不了几天就会吸引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小虫子前来光临,否则这些粘液会快速腐臭,污染我们的厨房!因此我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赶紧把破掉壳的鸡蛋直接扔掉或者做其他废物利用,比如发酵后当花肥等;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破了壳,与其他自然状态的鸡蛋混在一起,那么为了卫生起见,我们也会把破掉壳的鸡蛋当废物看待,不仅如此,还要尽快、从速的把它处理掉;然后呢?然后就是把别的鸡蛋只要沾染了破壳鸡蛋蛋清或者蛋黄的都要一一用清水清晰干净、晾干、重新放置!其实我们毫无边界、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融入周围环境或者人际关系时的结局基本都是这样的,既然你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边界,那么这一希望就很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利用,那边本来正瞅着缺少免费的劳力呢,正愁着没有听话的人呢,正愁着没有接盘侠呢,结果只需要告诉你可以让你加入,但是条件就是他们期望的内容,而你唯一的愿望就是无条件、无底线、无边界的加入,所以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阻隔,你会很快加入,加入之后呢,很快就成为破壳的鸡蛋那样的人,最终最好的结果就是被作为废物利用,因为这样还能让你从心理上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这个群体之中,处于短暂的心理满足期;剩下的就是被嫌弃、被怨恨、被抛弃......
而拥有边界的人则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他们会认真审视自己与周边的结合点、认真了解自己的各种需求、认真权衡自己的获得与付出,把那些无聊的、无意义的、一厢情愿的、无收获的行为或者方案逐一隔绝在自己的选择之外,从而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和安排,从而找到自己与周边最佳的切合点,进而让自己和周边成为合作关系,各取所需,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
(二)、镜子般的审视之力
提到镜子,可能大家会第一时间相当我们接触最多的一个词——镜像效应;说的是尽管从表面上看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几户完全一致,但是事实上二者每个点都是截然相反的;现在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是视角为大家呈现镜子最基本却最易被忽视的妙用——审视之力。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文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主要是为了说明魏徵对于唐王李世民、对于大唐王朝的巨大作用,具体的含义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可以流畅的背诵并解释出来;可是大家却忽视了,我们做人做事的边界,在这里可以入乡随俗式的称为分寸感同样具有这种审视、对照的作用;比如别人希望我们加入团体,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分寸感,只要给我点好处我就加入吧,加入就加入了,加入后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别人可以随意驱使的“奴隶”,因为没有边界、没有分寸,即使自己有一丝明悟,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仍然会因为害怕被赶出群体的“丧失厌恶感”拖回来继续勉为其难的顺从着听从安排!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拥有分寸感,就会首先分析这个社群是否是我所需要的,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同时我又会付出什么;再深入一步就会考虑这样的获得和付出对于我以后的发展有没有帮助,有什么帮助,有多大程度的帮助;更加重要的是他会考虑加入是否意味着风险,如果加入后发现了风险怎么办?有没有相关的应急处理能力,这些风险是否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那么我们会损失掉什么,对个人、对家庭、对周边环境会产生那些影响......大家是不是看着都头大了,其实我写的也很头大,但是这是罗辑思维必经的过程,在蔡钰老师的《批判性思维十五讲》中强调说,我们进行思维训练思维质量市最重要的,而思维时间和空间会随着个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加速。但是再快的思维也需要过程,也需要时间去思考、去慎重的评判,我个人认为没有思维过程的结果和我们玩抛硬币的游戏没有任何两样,因此,只要拥有分寸感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思索过程,只不过思考的深度因人而异而已!
因此拥有边界思维的人,天生就拥有这种审视之力,只不过被绝大多数人忽视了而已,但是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重大事情的时候,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进入这种思维模式之中,因为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保持分寸感、保持边界思维的防御壳,没有这种思维或者思考的过程可不就变成了前一种无壳的人了嘛!
(三)、飞跃般的动力之门
关于这一点的陈述,我自信个人表述的没有笑来老师上文中所说的清楚、明白、具体、正确、严谨;尤其是下面你这一段话:
边界思考,长期视角,宏观观察,这三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和我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 虽然人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性格这东西不是天生的,性格这东西只不过是黑马白马和车夫不同时期不同能力不同协调程度的综合表现而已。
边界思考竟然作为可以改变一个人性格的三大因素之一,这样的份量相信没有人可以对其视而不见,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人的成长高度,可见边界思维对个人性格仍然拥有巨大的作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众所周知,人是群体性动物,不可能独立存在,大家也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拥有边界思考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同样的人作为朋友,进而形成自己的人脉关系,丰富、高质量的人脉对于我们个人的进步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不言而喻,是不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加速我们成长的大门?日常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人好办事”,尽管从逻辑层面分析,它的逻辑并不严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反应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与认识、熟悉的人交流、协商一般情况下更容易达成任务和目标!
因此,我们尽管没必要像刺猬一样全副武装的对待周围的一切,但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对人、对事、对周边都应该有最起码的边界,它可以赋予我们很多令人惊讶的力量,从而助力我们完成个人的成长和飞跃,相信我,做一个有边界的人,不仅对你的生活、你的工作,甚至对你的婚姻、家庭、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边界的力量绝不仅限于此,努力践行,你将发现更多!
附注:最后分享各位柏拉图的名画,相信你会从中体会到独立的好处,感受到边界的力量!

2021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