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你好!我是写作定投者穆逸扬。
今天是2022年3月10日,是我在新作日更的第517天
知乎网友 愿好 问:通货膨胀失去的钱最终变成了什么?
穆逸扬答:
通货膨胀并不是说你的钱凭空消失了,而是同样数额的钱买不到原来那么多东西了。
比如说,40年前的1万块钱,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全副身家——是的,当时的“万元户”真的是富人。
如果把这笔钱存进银行……或者再极端一点,银行也不存了,直接压在枕头底下,放到40年后的今天,肯定是一毛钱都没少的。
但即便是一毛钱都没少,这笔钱损失掉的购买力,仍然是任何人都能直观感受到的,用我之前答案里反复出现的话说就是:
从一个富裕人家的全副身家,沦为普通人的一笔大额消费……
而通货膨胀背后这种货币购买力的缩水,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参与流通的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以这种货币交易结算的商品和服务的增长速度——导致同样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服务,有比原先更多的货币来竞争,也就意味着成交价格的普遍上涨。
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长虽然很迅猛,但货币流通量的增长显然更快——钱还是印得太多了。
而对于印钱这件事,普罗大众往往会有两个普遍误区:
- 以为增发的货币的方式是字面意思的“印钞”;
- 以为只有“国家”,或者确切的说是央行,才有增发货币的能力;
正是前一种误区,导致了不久前印钞造币集团前任一把手被调查的时候,那个明显经不起推敲的“私印两万亿同号假钞”的假新闻,能够疯传一时。

实际上真正影响货币流通量的绝大多数增发货币,自始至终都是银行系统服务器里的数字,既没有被铸造也无需被印刷。甚至绝大多数增发货币,都不是央行直接所为。
只要你深入理解“贷款创造存款”这个当下货币与银行系统运行的真相,就不难理解上面提到的增发货币多数并非直接出自央行的事实。
什么叫“贷款创造存款”呢?简单来说就是,今天流通中的绝大多数货币,都是银行系统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凭空创造出来的。
今天的银行系统拥有的货币创造能力,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有信用的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借助银行系统实现事实上的“货币增发”。
当我们因为买房买车的需要申请一笔长期贷款的时候,或者用信用卡、花呗、白条完成透支消费的时候,其实都是事实上凭空创造了一定数额的增发货币。
这笔增发货币,在创造它的信贷被清偿之前,会持续参与流通并且推高物价。
也许对普通人来说,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
但从过去到现在,有多少巨额信贷是在发放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认真考虑偿还的?
而持续推高物价、制造通货膨胀的,不正是这些无限递延永不偿还的耍流氓信贷,凭空创造的巨额货币吗?
仅以此文,祭奠那些明明付出汗水辛苦挣得,却被通货膨胀无端剥夺的购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