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晶夏日更第8天
>本文共计:1938字
>预计阅读:4分钟
关于表达,你是否受到很多日常生活对“说”贬义俗语影响,认为表达是不好的呢?我观察到,很多人在生活中越来越不愿意表达,总是担心自己说出来会不好,从而习惯性地封闭自己,关闭了交流渠道。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经常说的语言透露着对“说”的否定:
>“站着说话不腰疼”
>“光说不练假把式”
>“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用一年学会说话,用一生学会闭嘴”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对“说”包含了贬义的常用语,导致我们在未经仔细思考分辨的情况下,对于表达也顺带有了误解。
有那么多对于“说”的否定,我们真的要永远不开口吗?显然并非如此。
我认为未经思考辨别的一味不说,其实是消极被动的处事方式,关闭自己的沟通渠道,甚至可能是逃避责任的行为。所以,纵使我们不应妄言,但是,也不能一味不言。
**1.为何表达?**
有许多人是这样说话的:只动嘴不动脑不过心。我将这样的话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话,也是上面那些对说含有否定的俗语的情境和前提,对于那些你不能承担责任的话语,确实应该能不说就不说。这样的情境下,慎言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是美好的语言呢?如果是坦诚的分享呢?如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呢?那就不属于以上情形,虽然依然要保持慎言的心态,但该说还是得说。不仅要说,而且要认真说,敞开说,而且多说。
很多人认为说说很轻松,就是动动嘴而已。真是这样吗?如果要负责人的表达,实际上不比“行动”简单,甚至更考验技巧。所以,一旦做出了要表达的决定,就要**对自己的表达负责,深思熟虑,于人有益,于事有功。**
**2.说是一种行为**
我会把表达当成行动对待。事实上,把思想表达出来,确实是一种要通过身体发声器官或者双手的行动。
这种行动在社群里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消息,日常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是通过发声器官和肢体语言交流,在文书领域就是写作创作,都是一种需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的行为。
特别是在社群里,对于一个社群的运营人员而言,说话甚至是几乎全部的工作。
我以前确实也觉得说说话而已,这不算行动。自从当了小组长之后,我发现社群运营的行动都在主动沟通里:运营动作就是打字发消息,建立跟组员的连接要私下多连接多交流。所以发信息表达自己已经成为一种行动,如果没有信息,就没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就难以实现组建这个社群要实现的目标。
我每晚会给我的组员写碎碎念,因为这是我们之间通过习惯达成的默契。 真诚的敞开,主动连接其实我没什么损失,如果偶尔还能能给到对方力量,无论有没有给我反馈,只要能对大家有一点益处,那对我来说就产生了行动的效果。
**3.表达的力量**
表达不是为了制造冲突,而是为了真诚敞开地交流。带着这样的心态表达,能形成良性互动,并且促进思考,对双方都有增益。
无论对交流的哪一方,想法经过思考整理后主动说出来都是好处多多。首先是不憋着自己;其次,同时为了说出来,你也会尽可能要求自己对言语负责,那么表达就会成为一个帮助理清自己思绪的工具,多加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表达能力,还能促进思考;最后,说出来能验证自己想法是否有不足之处,若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经过交流扫清盲点或碰撞出思想火花,那么又是一次意外收获。
**4.表达是建立连结的前提**
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而主动表达是交流的前提。我们的想法不经由语言说出来或写出来,就什么都不是,它们没有跟这个世界发生互动,也不会产生影响力。
但是说出来便会不一样,已经表达的话语,即使未被记住,也曾出现过,并且或多或少产生过影响。他会让受众感知到你的思想,感知到你。这是一份敞开,而敞开自己,正是产生连接的前提。
对于社群而言,多发言就是多展现自己,这样在社群没就营造了一种真诚敞开的氛围,也是让人有安全感的氛围,让人彼此愿意连结。
同时,安全感的氛围是共建的,享受他人的敞开和社群的安全感的同时,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一味索取。如果是,那么试着把自己敞开,把自己表达出来,真诚地分享和适时的反馈就是一份行为层面的贡献。
在工作环境也是一样的,我相信真诚和有益于事情推进的表达,哪怕一开始会有情绪上的不舒服,但是随着交流的进行,只要交流各方处于理性客观并负责的状态下,交流带来的收益会比没有沟通好得多。
**5.如何表达?**
关于经验、心得、感悟,这类表达最重要的是心态要正,时时把利他放在第一位,真诚并坦诚,争取于人有利。这类表达中,分享者很容易上头,情绪会自然流露,所以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最好不要太上头,也要时时留心对方的反馈和状态。语言尽量保持谦虚和慎重,不要有过多的自嗨,更不要自吹自擂炫耀自己。
对于观点,尽量做到有逻辑有结构的输出,这样利于对方接手。对于对方的观点,认同的部分,积极表示认同,不同意见准确的指出,实事求是地论证,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但不执着于说服,而是敏锐思考并期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