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打开电脑,带上了随身携带的降噪耳机,播放了一首安静的曲子《Surrender》,这首曲子把我带入了一份寂静当中。
>每次戴上耳机总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世界里,当然有时候会听音乐,有时候会听课程,今天选择了这首静音乐。
平时锻炼基本就是骑行,每天平均下来十几公里,平时的工作,似乎都是在消耗,也就是在假期或者周末的时候,我会选择给自己的身心充电,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好地陪伴一下自己。
>刚刚点燃了一支从国艾堂买来的艾灸,给自己做了一会儿艾灸,每次艾灸完之后,感觉自己说话的时候,气息比之前更足,走漏的时候,脚也感觉更加有力且轻盈,就像是给自己的身体充电了一样,那种感觉很美好、
更重要的是,不仅身体变得轻盈,内心也会有微妙的变化,内心的烦恼似乎也被清理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体验更深刻了,静是看似平常有很有价值的。
>只有安静的时候,头脑中的念头也会渐渐的减少,念头思考其实是很消耗能量的,这也是为什么脑力工作者,工作一天之后,身体的疲惫度可能会比体力工作者更强,身体肌肉的康复只要经过休息,很快就可以恢复,而经过脑力消耗后,这个恢复的时间就会更长;
因为很少有人可以让自己的头脑的安静下来,更是很少有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念头,尤其是那些让自己焦虑,恐惧的念头,这些念头会像病毒一样的自然生长,一个恐惧吸引更多的恐惧,形成一个恐惧团,而这个恐惧团就会像一个贪婪的小魔兽,吞噬你的能量,让自己的身心陷入疲惫中。
>我发现脑力工作者相对体力工作者,回复体力或者精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相对体力工作者,脑力工作者经过同样的饮食和休息后,状态上还是会有差异
就拿我自己距离,如果前一天干了体力活,当天只有休息好,吃好,第二天体力很快就能恢复过来,但是只要我前一天做了大量的脑力工作后,同样的休息、饮食后,第二天状态相对体力上的修复还是略有差异。
>我认为脑力之所以相对体力更消耗能量,更重要的原因是情绪掺杂进来了,压力和负面情绪是脑力工作者经常会面对的,相对而言,体力工作者只要开始干活,活就会越做越少,而脑力工作者,就显得复杂多了。
首先人都有惰性,人的天性喜欢简单,不愿意复杂,而思考这个动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反人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获得诺奖作者,写的《贫穷的本质》中,说贫穷的本质是因为认知上的差异,而认知这个东西,作为大部分人宁愿做井底之蛙,也不愿多去思考。所以或多或少,大部分人对思考是有反感的,这是第一个情绪厌烦。
>其次有一部分脑力工作者,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因为不懂得如何正确的思考,所以总是频频受挫,继而失去了耐心,陷入了烦躁的情绪中,
一旦情绪介入,一旦烦躁介入,一旦焦虑介入,身体就像打开了一个口子,身体内的能量就开始往外跑,往外流出,当能量流尽了之后,这个口子还在,于是环境中的负面能量,就开始注入身体中,这样只能让负面情绪像野火一样燃烧,更是吞噬能量。
>这样下来身体的疲惫可能会加剧,当然回复的时间可能就更慢。
这就像手机电池,刚开始的时候,手机充电两小时就能充满,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电池的性能开始老化,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充电速度不仅慢了,而且泡点也严重了、
>怎么做可以让体力或脑力工作者更好的恢复体力或状态呢,
我建议选择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喜欢的音乐,接触大自然,唱唱歌,因为这些活动,会让自己安静下来,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分散注意力去做另一件事情,通过专注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像激光一样,让刚才所说的那个口子变小,留出的少了,自然损耗就少了。
>我相信静是珍贵的,静可以减少精力的消耗,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回复体力,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偶尔放松身心,感受安静带给我们的平和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