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思考了下,
说到孩子的恋物癖,我的恋床癖。
本质上,是“恋母情结”的迁移,
因为得不到养育者(妈妈)的及时关注,于是,把对养育者的情感依恋转移(投射)到对物的依恋上;
从人渴望获得“掌控”的角度分析,因为“我”无法掌控养育者做到无条件关注,无法掌控我与养育者构建的这个关系,于是,我选择去掌控一个物品来获得寄托,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
那么,我的恋床僻,大概是这样的投射:
因为在别处(养育者处,其他关系中)找不到温暖,在床上可以,被子里可以(注意,这里的实验案例是有奶的铁猴子妈妈和有温暖的毛绒玩具妈妈,结论是☞有奶便非娘);
在别处找不到安全感(小时候经常被霸陵),宅在家里,包裹在被子里有安全感,等等一系列的潜意识投射。
因为这种失控感,太难受,太焦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守恒,这影响到了正常的行事(成长),于是被大脑过滤,压在潜意识中,以至于表意识已经忘记它;
但是肌肉记忆,细胞记忆,行动惯性记忆一直存储着,以至于我们经常做着一些超出意识范围外的行为动作来,包括所谓多动症,言行不一等等,都是如此。
而,想要治愈它,就要看见它,照顾它,接纳它,爱它;
被看见,才会长大;
被看见,才会成熟;
被看见,才会张开胸怀去迎接外界一切。
被看见,生命才会感觉到有存在感,有意义感,有归属感。
这,也是我对佛法“如来”的理解:
即所谓“如来”通俗讲是“我看见你了”;
如来佛,即“佛时刻看见你”;
那么“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我看见这露,看见这电,一切变化无常,我都看见了。
于是,推导出,因为我看见这一切,所以我就不再害怕这一切…
我看见这妖魔鬼怪,它就不会再伤害到我…
因为“小偷被监控摄像头看见”,小偷就变成正人君子了,(☞坏学生与好学生的逻辑,也是坏人,也好人的逻辑)
和圣经讲的“上帝与你同在”是同一个道理…
这么说来, 如果非要说在婚姻中解决问题, 还不如说是在关系中去解决问题[捂脸] 如果这个关系是正好是婚姻关系,那么就是天造地设,就是传奇,就是电视剧里面的郭靖黄蓉,就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的爱情[捂脸]
所以,故事都发生在幻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