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才刚刚开始。
李笑来老师的写作课结束了。应同学的要求,老师又增加了“个人品牌”的番外。老师说:别人对你的看法的总和及你的内在(才华、技能、信誉)就是你的个人品牌。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触动良久。
听过太多“个人品牌建设”,那些费用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的课程看起来无意实则故意让我们陷入迷茫。最可怕的一次是看到一个95年姑娘开课的题目是:我是如何日入10万的“。小姑娘从个人品牌的建设说到心法的传授,3天的体验课,9.9的费用,上的我焦虑不断,对自我认知还算比较明晰的我那次课听完真的”虑“了。我时不时地自问:真的可以通过“立人设”来打造这么厉害的品牌流量吗~

我从小被邻居评价“是一个特别的姑娘”,小时候“特别”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总喜欢组织一群孩子,找一个高一点的地方,站在上面用普通话指挥他们,尽管他们都不听我的;
长大一点,我被一些人认为“是个又傻又疯的姑娘”,因为我玩起来很尽兴,安静的时候又相当安静;
进入大学我被舍友、同学认为“是一个有点man又带脾气的人”,因为我总是一个人又总是短头发;
上班后,同事对我的评价“是一个过于真实的人”,在体制里被人评价“真实‘其实就是否定,因为我总是该说的话不会说,不该说的话不该得罪的人和事全占。
在那么小的圈子里,自己不知不觉就有了”品牌“,带着自己独特个性特点的“品牌”。这种”特点“未经刻意修饰,而是在具体行为和做事中表现出来的日常。
每次看到宣传得神乎其神的”个人品牌“训练营之类的课程,我即渴望又犹豫,犹豫的是这天然地带着个性的东西,真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吗,就算改造成功了,又能持续多久呢。就像医美一样,今天花钱做了热玛吉,是不是意味着之后的很多很多天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成本来刻意维持呢,如果哪天忘记了,没钱了,回老家了或者稍微没有那么太用心维护,那张”发亮“的脸是不是就比原来更惨不忍睹呢;渴望的是看到宣传中成功树立品牌的人几年赚了那么多钱,我也眼红!
今天大学同学微信群突然热闹,同班学霸所在的城市进行公务员投票,她作为政法单位的干部上了榜。
在群聊的时候,我发现就算过了十年,就算这十年每个人的变化都很大,哪怕是个性、认知、物质水平等都发生了特别大。但是关于自己的那个”品牌“永远停留在十年前,那个时候自己在同学中是什么样子,十年甚至二十年后还是什么样子。
于是,和同学聊天,我总是无法保持当下的状态,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过去的模式。具体是一种什么模式连我自己都无法形容,就是那种你在一个群体里经常被孤立,参加活动大家都有伙伴而自己总是一个人,很多聊天话题自己根本插不进去,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一句又没有理会的那种模式。
那时候我实在太贫穷,一个从西北大山来的女孩子,家里条件一般,物质贫困就算了,关键是为人还倔强自负,关键还总是一个人,关键长的也不好看。
一个人在一个团体中物质过于贫穷不仅会让这个人丑陋,也会让这个人暴露出很多令其他人反感的特质,不是说”穷人“天生丑陋,而是那种不正常的认知和弱势思维和被害者妄想症,让身边的人不适。
而现在估计很多人都不相信,当初那个靠助学贷款读书的黄土高坡的红脸蛋,竟然能在 30岁的时候存款百万。当初那个长得像个男孩子的、性格不受人喜欢的女孩子,竟然能找到优秀又疼她的丈夫,竟然可以变得温柔和理性。
这不符合剧情发展,也不符合一般的认识。
别说他们无法适应,我自己更无法适应。
**于是,我想无论今天我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大学的他们来说,丽君永远是那个丽君或者丽君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丽君。**
这是人之常情。
就像有一个同学做律师明明做的很好,但是他在我脑海中还是10年的害羞腼腆不爱说话的形象。
建立在这基础上的同学聚会,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伤害吧。怪不得很多人劝我们,没事不要参加什么同学会。
我经常想起大学自己的状态(可能是因为真的进步了,才会对过去的自己做的事说过的话,感到羞耻和惭愧)。
那个时候我只是感觉很孤单,只是感觉被舍友排挤和没有固定的伙伴。有抱怨但是也深知很多问题和自己有关。
如果说我自身有什么特质是比较好的话,可能真的有一个:自我反省。
但是那时候的反省更多的是**内疚和自责**。到今天每每想到过去的自己,更多的是”抱歉“,对错过美好时光的抱歉,对对我有善意的同学的抱歉,对因为不完整的个性给其他人造成的不愉快的抱歉,对那个在陌生环境中努力融入团体又总是失败的自己的抱歉……
过去了近10年,但是那一幕幕往事甚是醒目。
同时那些过往也不停地敲打自己: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的进步,不要笑话任何一个人磕磕绊绊地摸索,不要看不起 7年的变化、不要用过去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人,尤其是过去7年没有交流沟通的人。有些人的变化和进步,大的让人惊叹。
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设“根本就不需要”刻意打造“。只需要将自己的个性原原本本地揭露出来就好,只需要持续不断地进步就好…
我特别喜欢一个律师,上海百一知识产权高级合伙人陈少兰律师。
2020年在上海的一个知识产权论坛上听过她的讲课。那感觉~~又干练又自带节奏感。就在我们听课途中她的PPT突然”罢工“,于是陈律师干脆”抛弃“了PPT,一口气行云流水版地讲完了她的内容,坐在下面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思维之缜密,语言之精炼,气场之强大。
但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加她的微信。2022年中华商标协会又一次组织活动,陈律师是那次论坛的负责人,我加了她的微信。
自此因着她的朋友圈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女性律师身上的**”光“和”趣“**。
她在朋友圈也谈案子,但是大多数时候谈国际政治、谈周游世界的阅历、谈观点、谈书籍、谈育儿(她女儿也是特别优秀,从小跟着她周游世界,申请国外大学等等)、谈和友人聊天的启发,有国际友人,有企业老板,也有像我一样的公司法务,哪怕是和出租车司机的闲聊,她都能聊出思考和启发出来。
在她的朋友圈和公众号文章中,几乎很少看到她单纯地说“今天签订了什么常法”、“今天胜诉什么案子”等等(这是大多数律师朋友圈的能看到的);
几乎很少看到清一色转发的法律文章(一些律师的朋友圈只有转发的文章,极少有生活碎片,将真实的自己完美地遮在了朋友圈后面);
几乎很少看到她吐槽律师圈,甚至几乎极少极少说生活的不好……
就这样一个极少推销自己专业的律师,竟然是一个从来不缺案源的律师。
如果仅谈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在大上海这样的地方,比她更专业的律师一抓一大把。但是很多客户都知道,那些律师没有陈律师有趣,没有陈律师那样自带光芒,没有陈律师高瞻远瞩深邃有趣的观点,更没有陈律师的博闻强识和积极向上。
一些客户花钱请陈律师,不仅仅请她处理法律问题,更想靠近她这个人,更想靠近她这个人及身上的那些故事……
如果要说,我自己心中”个人品牌“应该有的样子,或者自己想成为的人,我想就是陈少兰律师那样的吧!
**原原本本地、真真实实地做自己。
保持开放,积极向上,纯粹豁达地成为自己喜欢的舒服的样子。**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