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杉说 昨天开始看《华杉讲透论语》,被华杉老师的一句话给触动了。 这句话,是他书面扉页上的手写签名内容,作为他想告诉读者的最重要的话放在了这本书的第一页,内容是: > “ > >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要切记体察,代入自己,要事上琢磨,落实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否则,读书也是一种玩物丧志。 ## 读书,竟然也是一种玩物丧志? 他的这个观点, 其实跟我之前对读书的理解有所不同。 **以前我认为:读书,有目的的阅读是一种读,没有目的的阅读也是一种读。** 为了解应用某个知识而读,和为了消遣、读所谓的闲书也是一种读。 **只要读书,就是精进。** 就像有人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胡适说: > “ > >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而阅读对我的改变也是如此。我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的骨头和肉。 我其实一直是认同这句话,并有所感的。 最近因为写文章,脑海里会突然浮现出多年前读过的、那些我认为早已经忘却的书。 比如《孙子兵法》《曾国藩传》《金刚经》等等。 当年读这些书的时候,我还年轻,缺乏生活的体悟,而且又是粗读,所以总感觉读过跟没读过一样。 这么多年下来,我也以为自己忘记了,甚至压根不记得自己曾经读过这些书。 可是,在我尝试日更、每日逼自己思考输出的这些日子, 多年前的书和观点,竟然会“不请自来”的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思考的来源和文章的素材。 所以,我也莫名的有种感觉:**那就是,读过的书,哪怕忘记了,可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化作自己的一部分与自己存在。** 这是我之前对读书的感觉和认知。 而也正是这个认知,让我的读书习惯很随性,想到什么读什么,读的时候也喜欢跳着读,我书架上的很多书,你要说我看过,我都看过,可要说只字不差的阅读完一遍的很少,因为我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感兴趣的我可能就放着不看。 ## 读书和学习,是一回事吗 而昨天,华杉老师的这句话,以及他对于“学习”的定义,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读书,究竟要怎么读? **读书和学习,是一回事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先说说华杉老师对于“学习”的定义。 ## 什么是学习 **到底什么是学习?** **简单说,学,就是模仿,习就是照着做,是练习。** 通过模仿照着做,刻意练习,最后证悟圣人之言。 **所以,学习,怎么学,是行动学习。** 那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你把圣人的道理都记住了,然后照着做,应用在日常中,应用在待人接物上,慢慢的在你应的每一件事、待的每一件物上,你就是圣人。 **所以,在学习之前,先要问自己,是不是愿意按照你学习的这个道理去做,如果不愿意,那就压根不需要启动学习。** 这个论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每个人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只能做选择,要聚焦。 所以,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这是学习被人忽略的最主要的“学前筛选”阶段。 写到这里,思考到这里,我好像对这个问题有了隐隐的脉络。 ## 初步解答 **学习,是行动,是照着做。如果按照这个“行为”标准,所有“读而不行”的书都不算学习。** 可我转而想到,如果没有读的这些书,我们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愿意照着做呢? **所以,与其说读书是“玩物丧志”,是否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学习前的筛选过程呢,找寻自己愿意照着做的“圣人言”。** 而且,对于我们照着做的“圣人言”,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认知的升级,本身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并非一直不变。 从这个维度来说,多读书也有点类似于“行万里路”和“阅人无数”,是否也有点这种意味呢? 寻找,也是人生的一个主题吧。 寻寻觅觅,只为寻找一个不确定的未知…… 我是**爱梅**,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