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多次用过这样一句话(出自和菜头):很多道理和概念都是我们向他人、向社会借来的、偷来的,自己从未仔细想过其中所包含的含义,然后就开始任意/肆意地使用。比如对自己做评价、下判断、对他人做评价、下判断,对他人眼中的自己做评价、下判断。但我对用概念这件事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说什么话,用什么词,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他是怎样一个人,是怎么思考的。不存在说是无心之言的说法。
在沟通中,分这样四个层级:表达准确、表达完整、表达流畅、表达生动。在我看来,从未细想过道理概念所代表含义的人,其在第一步表达准确就已经被pass了,所以那又怎么可能有完整、流畅甚至生动的表达呢。或者说他的完整、流畅与生动其实是空中楼阁、是水中月镜中花,很轻易就会被人一戳就破。
罗胖在得到专栏《成年人修炼手册》第一季的发刊词中曾说:什么“道德”“文化”“权利”“正义”“忠诚”“政治”“奋斗”……我们从大人手里接过这些坚硬的概念,没来得及嗑开仔细看看,就糊里糊涂地抱着它们行走江湖了。因为坚硬嘛,所以,我们有时候拿着它敲打别人,有时候又在午夜梦回的时候硌着自己。
我前段时间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男的相亲回来,发信息问女方:你感觉呢,能处吗?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这句话是什么感觉,我一位女性朋友当时瞬间就给这个男性下了一个判断,贴了一个标签,标签的名字叫做不尊重女性。她的理由是,就见了个面,相了个亲,就问能不能处,这不是不尊重女性是什么。
但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说这男的没脑子(哪有刚接触就要确定关系的)、情商低(不会识别他人情绪)、没经验、不成熟,但就此直接给戴上上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帽子,我觉得是把这件事过于放大了的。因为别人毕竟问的不是:我能跟你约炮吗?
所以我觉得,当我朋友下「不尊重女性」的判断时,她硌到伤到的其实是她自己。
大家看到这,内心可能已经在对我朋友下各种负面评判,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回想自身,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我相信肯定是有的,只是此前从未想过,所以未曾察觉罢了。我为什么持续写作,就是为了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这一时刻翻找出来,然后细细把玩,通过一次次类似的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减少犯类似错误的频率。让自己的表达不再只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具有比较稳固的地基。
最后再借用罗胖的一段话来作结尾:成长不仅仅是向上,一路向空无一物的天空伸展自己的过程。成长也是向下,向脚下看,把自己坚信不疑的那些道理和概念从泥土里拔出来看看,看到它的底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