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了诗人余秀华的一篇散文《忧愁的幸福》。她说自己曾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乡愁可言。但近两三年来,社会发展很快,城镇化让村里的老百姓集中入住新房。崭新的新农村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她却感受到家乡就此变成了永恒失去的故乡。时代变化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依然还停留在农业慢时期,她也有了无法化开的乡愁。
诗人的散文也很美。因为都是农村人,年纪也相仿的缘故吧,她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
## 我也是没有故乡的人。
以诗人的观点来看,回想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岁月,除了大学三年长沙求学,加上毕业求职未果短暂在外漂泊几个月外,这辈子一直没有长时间走出过津市的范围,所以我也是只有家乡,没有故乡的人,当然也就没有乡愁的思念与烦恼。
## 我也曾对自己这辈子没有能去远方打拼,而有过幽怨。
90年代初,凭着运气,应届毕业考了大专,得以跳出“农门”、“洗脚上岸”。当初那满满的知足与欣慰,和现在的学子考公、考编成功,是一样一样的。三年瞬间过完,因为有包分配的兜底,也因为父母的灌输,我根本没有经过选择考量,直接就哪里来哪里去,回到津市就业,等待分配。
而正是那段等待分配的日子,却让我和家人切实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暗黑与不平。期间曾深切地想着要逃离家乡,去到外面寻找未来的生活,可我终究因为个性怯懦、因为有就业分配的指望,而没有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最终选择老老实实地留在家乡,这辈子也就这样失去了去远方闯荡的机缘。
如今,好多的同学、校友在长沙或更大的城市,落地生根,和我的世界的距离已是无法衡量。易知足的个性让我早就释然,但偶尔也会想想,如果当初有勇气走出去呢,那我就成了一个有故乡的人。
## 我也对农业时代的慢,有一种天性的怀念。
而这根源就藏在童年生活的家乡图景里。在我的记忆里,从小就在田间地头、山坡乡野、河流溪边,或勤快地帮助父母劳作,或和小伙们一起,无忧无虑地寻野果美味,打柴玩耍、捉鱼摸虾、采莲摘菱、玩水打漂。田园、河流,既是我们的乐园,也是我们生活的来源。父亲这辈子更是习得了挖藕、打鱼的绝活,为保障全家多年的财政正常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他还保留着无事也要到河边转一转的人生第一爱好。
在我记忆中最清晰的片段上,还有一个画面永生难忘,就是我上下学,走了四年的那段山路美景。天然茂密的茶树林、光溜溜的山间小道、一段长达百米的黄土斜坡,让我真是百看不厌、百走不厌。
特别是放学归来,每每站在那“黄土高坡”的起点,俯瞰着尽在眼底的田野和不远处家的屋顶上的炊烟,摁住身上的书包,准备自由地往山下冲时,都会生出一种莫名的幸福与兴奋,而当一路飞奔而下,耳旁的风呼呼作响时,心情就会变得无比的轻松愉快。那自创的奔跑游戏体验,至今还没有被其它的旅游项目超越过。原来,最好看的风景、最好玩的游戏、最愉快的体验,永远都留在了这儿时的家乡里。
##
我也对家乡正在慢慢变成永恒失去的故乡,而常怀感叹。
时代在巨变。家乡的发展虽然并不快,但有些风景、有些传统也不可避免地,在我的眼前,慢慢地失去、彻底地失去,看得见,想得到,却也无能为力。
比如那段山路,有的地方风景依然还在,只是走的人少了,有的地方早就没有了路。那段黄土高坡也早就长成了漫山遍野的灌木树林,永远没有机会再感受那一路飞奔而下的快乐了。
比如村庄前后的那两条河流虽然依旧,但因为项目开发,那天然蜿蜒的河边草滩,已被挖掘机修理得整整齐齐,永远失去了当初的野趣。前几年,兴起环保整治,一度在河边的田野里,还搞起了公园开发,栽种了很多的野生水草、观光花草林木。可惜地处偏远,无人打理,公园很快就变成了杂草园,部分田园也变成了荒园。最近又干脆一起挖除,把两条河边都切割成了整齐的沟渠模样。
更让人感慨的是,如今村里的孩子们,虽然出生在这片田野里,却不知从何时起,再也没有了在田间劳动的习惯,更没有了打鱼、挖藕、摘菱、游泳,挖野菜等农村孩子的爱好与游戏之说。前者,是父母们舍不得让孩子吃劳动的苦,后者,是环境使然。河里早就没有了那些野生的莲蓬和菱角可采,乡里也早就没有了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一起玩。这都怪不得孩子。
## 而我比诗人要幸运得多。
虽然,有些东西在慢慢失去,但我认为,我的家乡一直还在,我庆幸还没有那化解不开的乡愁。因为我家的老屋依旧,周围的菜园依旧,当年劳作的几块田地也依旧,父母身体康健,还依然劳动依旧。回到几十里外的老屋,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有朝一日,像某些人那样,要让老屋旧貌换新颜,现代大气有档次,但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有了让家乡不变的执念。外部的变化,我没有办法控制,但是围绕着老屋的那方小天地,我和家人则完全可以守护。
多年前,我就和父母分享过我的观念:不管周围的人们怎么发达,修高楼也好,建别墅也罢,反正,我们的老屋不动,老家具不丢,格局也不变,就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迄今为止,88年修建的砖瓦平房老屋,只在99年装饰过一次,2020年简单装饰过一次,一切都是修旧如旧,还是那么朴素简单。可是一回到家,就觉得回到了农业慢时代,也似回到了人生的来处,越看越温馨,越住越欢喜。
## 读了诗人的文字,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个老屋家园,已是融进了我生命基因里的东西。
一想到老屋上的那一砖一瓦,竟然都是我们一家四人,共同一块一块手工打模、烧制而成,每一块砖里都浸透着父母、妹妹和我的汗水与艰辛,我就觉得,这砖,这屋,早已不是普通之物,而是我们全家共同努力为生活打拼的最好见证。近距离观察它、回想它,我才知道,这老屋之中包含着父母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是**强大的意志、坚韧的精神以及无可计量的付出。**这应是生活在这个房子里的两代人的永恒的家乡核心之所在,是永远不能失去的家乡核心之所在!
**想到此处,我不由自主地对拥有这样普通的父母家人,建成的这个普通的家,过着这样普通的日子,充满了莫名的感动与幸福!**
**我很庆幸这辈子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