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观点不伤害其他人或者事情的时候,这个观点就是他自己的观点,
两个人讨论观点,最好是具有启发性,可以分析,或者给人意识或者间接可以带来提升。而不是针对一些所谓的小事情进行激烈的讨论,比如一个人喜欢吃苹果,另外一个人觉得苹果太硬;或者一个人喜欢这样的发型,而另外一个人觉得另外一种发行更好看,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做讨论,或者激烈的争辩,是没有意义的。用我们这里的话说,这些人就是“爱抬杠”,也是一句网络流行词语叫“杠精”。
大众性认知偏差,很多观点是跟随时代的。
就像以前八九十年代,人们收麦子还是纯人工的,去地理割、撵、晾晒、收仓,够一大家子忙个半个月之久,我们当时在割麦子的季节,学校集体放假回家帮家里收麦子。当时我爸妈就想,要是我们都长大了,干活的人就多了,他们也能轻松点。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那一套割麦子的流程早废弃的,联合收割机解决了所有的事情。机器代替了人力,解放了劳动力。
当时不止我们家,基本我们这里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愿望。
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变化且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如何才能拥有重要且正确的观点,而不被带带偏,要不定期的,可以是随时的审视自己观点的来源,并检验它,甚至去验证它。
> 在最负责任的观点表达中,观点陈述仅占了一两句,而支持的细节则要占据若干段落、页面甚至是一整章。
一个观点的形成或者落地,或者我们在接受别人观点的时候(可以是书本上的,文章中的,聊天获得的等等),要检验它,并留意这个观点在别表达出来且形成观点的同时,有多少例证支持了这个观点,这些例证是否能足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