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好刀。但是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将自己置身于沙漠之中,恐怕,这把刀多半只是一个累赘,视而不见、弃之不及吧。
# 一
学生时期记笔记的方法,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高中的代数课,老师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板书满个黑板,大家都听得很入神。我会记一点笔记——关键的步骤或者解题公式。期末考试前,翻翻笔记本,看看这些典型难题的关键步骤,反演一下。
# 二
曾经有一段时间用百度用得多了,以至于有时候在家里找什么东西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拿起手机搜索一下。
有时候就会想,能不能有一个数据库,通过录音的模式帮助记忆。全天二十四小时,只要对着手机麦克风说一说需要记忆的事情,存入数据库。
需要的时候,也通过麦克风问一问数据库,然后就能知道当时记录的信息。可以省去很多翻箱倒柜的时间和许多家庭矛盾,还能省钱。
# 三
工作接近二十年了,用过很多种模式做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语雀、excel、word、onenote、滴答清单、todo,甚至花了四千多买了讯飞的智能笔记本T1,还有众多手写的笔记本。
也经常通过微信给自己或者文件传输助手做一些记录。
事情没做多少,笔记乱七八糟。
最近一年多总算在语雀上安稳了下来。但是,还是觉得有点不舒服。
> 标签模式不灵活。
>
> 搜索不够精准。
>
> 体量太大,启动太慢。
直到昨天开始使用flomo。
# 四
用floma APP之前,先翻看了一些软件自带的文案——APP缘起、新手指南、基础功能、进阶用法、思维方式等等。开发者的文字很好看,一个文青的样子,小清新的感觉。
APP用起来也很简单,想到了什么事,#+关键字+空格(其实就是标签),然后把自己想记录的事情发布出去,可以直接在APP上记录也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发布,然后统一显示在APP的首页。
同时,分类就这么简单地通过标签的方式完成了。事后想查看与这个标签相关的内容,有三个方式进行定位,
1. 左侧工具栏内找到相应的标签;
2. 首页正文里直接点击相应的标签;
3. 搜索相应标签的关键词;
比如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定义——#books/塔勒布/非对称性风险 。输入这个字符串之后,软件会直接自动形成三个标签,
1. books
2. books/塔勒布
3. books/塔勒布/非对称性风险
如果在另一个记录中定义了新的标签——#books/爱和自由,那么,点击#books这个标签之后,页面出现的记录会自动包括“塔勒布”、“爱和自由”标签两个相关的笔记。
进一步点击“塔勒布”或者“爱和自由”,则又能分别刷选出相关的信息。
以上的信息只是APP软件里面一个操作的案例说明。软件的功能当然不只是为了做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时刻便于进行分类记录的平台。
在这个知识、注意力极度碎片化的时代,一分钟会有几个闪念?十分钟会有几个闪念?一天呢?这些闪念之间都有什么关系呢?是藕断丝连的关系还是相互不可或缺?然后,又能记起多少?针对这些闪念又做过多少深度思考?
**记录,其实并不只是记录,是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刻,一个深度思考的机会。安静的时刻有多久,取决于文章的长短。**
**我看明白了,为什么开发者把这个软件定义为思考工具,而不是笔记工具。**
# 五
得到大咖王煜全老师前天的一篇公众号——**大人都明白元宇宙就是未来,却没有人教育下一代如何迎接它。**里面提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一个现象,
> 我们都说互联网是未来,可是面对这个无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教育下一代应对问题的方法竟然是“远离互联网”......
>
> 不许上网,不要上网。
flomo给了我一个启发,也许我可以通过这个工具,从做笔记开始,引导孩子使用电脑、使用网络,面向未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梳理信息。
世人都知道巴菲特从十三岁开始做投资,到今天为止收获了近八十年的复利效应。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十岁左右就开始有条理地做记录,记录自己的成长、记录自己的思考,这些记录本身又能很好的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并逐步成网,那这一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