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昨天文章的内容,大脑为了节约认知资源,会倾向于把相对复杂的事实压缩成一个个观点,会省略推理链条孤立记忆,会为了与原观念保持一致性而固化信念,而这些信念通常是自带偏见的,我们姑且称其为“瑕疵信念”。

乍一看,您可能觉得没什么,一堆概念而已,但你知道可怕的是什么吗?我们的信念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而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我们的事业、关系、财富呈现出来的样子,与我们的内在信念息息相关,拥有不同信念的人所处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以下两个信念:
1)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
2)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
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验。试想拥有第一个信念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是什么样?很难做到敞开与真诚吧,试问谁会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呢?因为有这样的瑕疵信念,TA所处的世界大概率会被TA创造成尔虞我诈的样子,这样TA的信念便得以自证,进而TA更加深刻的相信自己的信念。
所以,你看,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确实都会变成我们心中所相信的那样,我们的想法和信念总能变成现实。
你的信念,决定你的命运!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一个ABC理论: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A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
该理论强调:是我们对某件事的认知评价引起消极或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而非事件本身。
举一则小故事:
炎炎烈日的沙漠中,气若游丝的的两位旅人,取出惟一的水壶,摇了摇,发现只剩了半壶水(A)。
在炙热的沙漠中行走,命悬一线,半壶水是救命的,这时,信念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旅人说:“唉呀,好糟糕,我们只剩下了半壶水(B1)!”
他因“只剩半壶水”而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最终命丧沙漠(C1)。
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哇,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B2)!
“他因“还有半壶水”而重燃斗志,一鼓作气,最后死里逃生(C2)。
是不是有些感觉了……
接下来,再带大家看看信念在我们财富自由之路上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对金钱的信念,会影响我们获得财富的能力
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儿童财商教育书籍《小狗钱钱》,书中对于“金钱的瑕疵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有深刻解读”。
举个例子:
故事中吉娅的妈妈有一个关于钱的瑕疵信念:
她认为钱是很肮脏的,人一旦变有钱就会变坏,所以她也是这样教导自己的女儿的,(一代传一代,吓人吧……)
是不是有些熟悉的味道?看来对钱的误解不分种族不分国界:-)
我们很少谈钱,是觉得谈钱是不体面的,甚至是羞耻的。所以,我们对于金钱的概念往往是比较负面的,这就像我们给自己的潜意识一个信号:有钱是不好的。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我们就会避免去变得“有钱”,是不是挺可怕的?
而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金钱是中性的。决定它用途的是人,用来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取决于人。
而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关于钱的瑕疵信念还有很多,比如:钱是有罪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赚不到钱,有钱人都为富不仁.......
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小本子一条一条的写下去......
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被我们自己的内在信念创造出来的,可爱的是大多数人在遇到些许不如意或挫折时,都只是对着电影院的大屏幕大喊大叫,有用吗?请问?
没用的!
真正有用的办法是:
更改底片-翻转信念!
也就是把“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中的B(信念,想法)改变,唯如此,我们的电影才能够改变。
下面为您介绍一个非常有用的翻转信念的方法:
潜藏信念察觉法。
总共三步骤:
S1.找到一个主题,比如让你比较苦恼的事情。
S2.三问三答,按下面句式问三次,答三次。
句式是:XX你生命中发生了.....,可能因为你存在什么样的潜藏信念?
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可能的,进行翻转。
S3.踩出下一步:to do
下面的图片是我帮一个同伴做的练习,可以参考下:

这个练习可以常常做,帮助了解自己,因为很多进入潜意识里面的瑕疵信念就像是一把把大锁,把我们的大脑给封印了,而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从瑕疵信念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还能有机会去体验不同的人生。
这个方法是帮助我们去破除已经形成的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瑕疵信念,相当于治“已病”,但只要大脑还在工作,因为其天然的漏洞,自然还会制造出瑕疵信念,因此,我们还需要做一个动作,那就是治“未病”。
我们怎样在基于了解大脑机制的基础上,去透过一些方法来强化大脑的「免疫力」呢?
以下是几个小建议:
1. 让大脑适应复杂
大脑的工作流程中,从事实到观念,这里面的「压缩」和「简化」,其实都基于一点:节约认知资源。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养成习惯 —— 让大脑习惯「复杂」,那么,就不容易出现「过度简化」。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尽量多去阅读一些系统的文章,多理解一些深刻的思想,多记忆一些复杂的信息,减少那些不费脑、不费力信息的摄入 —— 这就是一种日积月累对大脑的锻炼过程。
你的大脑是什么样的,你对信息的塑造和处理,就是什么样的。
2. 记忆推理链条
我们所有的观念和观点,都不是无根之本,背后一定有着一整个推理链条。
但是,我们常常会切断这个链条,只记住最终的结论,忘记了支撑结论的一系列事实、论据、逻辑,从而,任由这个落单的、孤零零的「结论」不断飘摇,不断泛化和极端化。
一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当我们接收信息时,不仅仅记住结论,也要记住推出结论的「事实」。
例如:当你阅读这篇文章时,一定不要只记住我给出的「根本原因」和「做法」,也要同时记住「这些原因是怎么来的」「这些做法背后的原理」。
这样,我们就能够始终保持结论和观念的「精准性」,把它保持在一个适度的、合理的范围内。
3. 探索多样性
我们中有些人喜欢新鲜事物,有些人喜欢墨守成规,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一样的:多去接触不同的可能性,永远不是一件坏事。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活在一定的“回音壁”中的,如何破除回音壁?其实未必需要你有多强的思维能力,只要保证「信息多样化」就可以了。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不要从单一来源获取信息,多去拓展信息的来源,哪怕接受一些重复的、对立的信息,对自己也会大有助益。
当你的心灵能够容纳更多的可能性,你就不会仅仅只停留在「支持我」「反对我」的这种虚假二元对立之中。
你会看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解答。
4. 从整体角度看问题
如何让自己跳脱「是非」「对错」「胜负」的桎梏,消解「我要争个输赢」的心态?
不妨试着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去思考问题、争论背后,我们所看不见的成因和结构。
人和人不一样,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怎样从各种各样的观点中,选择最优的观点,才是决策过程当中,需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当你发现跟别人有分歧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思考别人不同的观点,然后经过讨论和学习,最终让最优的想法胜出。
当你能够代入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对方想法、观念的「合理性」,去寻求对方「有道理」的地方;当你能够抛下矛盾和冲突,去寻求共识、平衡和一致 ——
许多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总结一下:
信念,就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你的世界就是你所相信的样子。
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封印”了的,及其不靠谱,所以我们需要将已经形成的瑕疵信念重新翻转,同时也要警惕新的瑕疵信念的形成。
这一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有可能明天我会再深耕一下,希望能帮到大家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