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摄取的方式,思考的媒介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短文。因为自己平时也喜欢看微信微博的各种文章,让人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兴奋不已。看到了好文章,经常能引发我对窥探新世界的喜悦感和好奇心。不过,这些让我喜悦的信息和观点通常维持不了太久的功效,一旦对那些当时所看文章中的话题进行稍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自然就发现了太多值得推敲的地方,甚至是隐藏着许多错得离谱的逻辑。
如果要让读者们变得专业,专业得足以应对和分辨各种文章的问题,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专精一个领域尚且很难,隔行如隔山,要让读者在网上随机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不同专业领域分工下的文章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早就已经脱离了人脑的范畴。
那么,怎样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识别一些胡说八道呢?
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每一句话都没有问题,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会发现错误百出。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框架的习惯。你说一个女孩青春靓丽亭亭玉立,但是如果有人直接报出三围数据,立刻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模型。这就是框架,或者叫结构。
**提取框架**:论题
结论
理由
论题是什么?
是作者想要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问题或者争议
结论是什么?
作者对这一论题的答案
理由是什么?
也可以叫论据,就是用于证明作者的结论是正确的各种原因。
例文:“公共游泳池有可能成为威胁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泳池并不能严格遵守卫生法,因此为水生细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间。研究表明60%的公共泳池都不能保证水里的氧含量达到正常水平,任由游泳者感染疾病。很多游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后就开始患病。”
暂且不论内容和逻辑,这篇文章的结构就应该是:
论题:公共泳池是否是健康的隐患?
结论:公共泳池是对健康的隐患。
理由:1. 60%公共泳池不能维持正常含氯水平
2. 很多人使用公共泳池后都有患病的现象。
其实一旦提取出文章的框架,就能够慢慢发现其中有一些理由是多么的偏颇了。那么在有了框架之后,又怎样更进一步呢?
第二步叫做:
**识别看得见的歧义**
顾名思义,肯定还有看不见的歧义。那这看得见的歧义从哪开始?
从关键词和短语开始。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形容词和名词。在我们读文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有警惕心,这种警惕心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
1. 防止习惯性认为自己和作者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
2. 防止习惯性认为文中的关键词(尤其是一些术语)只存在一种定义
为什么要如此警惕?因为这是帮助我们仅仅只通过二维的平面文字来理解三维甚至多维世界的最重要的桥梁。另外一方面:我们吃的食物都有监管机构,我们难道还有什么理由能对那些喂养我们大脑的信息不进行监督呢?
当建立以上两点指导性原则之后,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搜寻所有带有歧义甚至是作者有意误导读者的词语了。这些词语如上所述,主要是一些偏离具体描述对象的抽象类词语,常常出现在名词以及形容词。
我们所需要着重关注的有这几类:
1. 在当前语境中定义并不明确的词(或句子)
比方说:“好男人,成功,幸福感,质量…. ”
首先我们看这段例文:“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说他们在这儿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
在这篇短文中所提到的“教育质量”就是一个含糊不清的词。这个词该如何定义?教育质量高有些什么样的衡量标准?
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学校来看,教育质量高可能在于升学率这个指标。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在于学习是否有趣。对于学生家长而言,教育质量或许在于这所学校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因此,仅仅这样的文章观点,就是不值得去认同的,也是需要读者们警惕的。
2. 在当前语境下富含感情色彩的词(或句子)
比如:责任,追求梦想,为爱牺牲,魄力….
这些词汇,在我以前看名人传记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那些因为偶然的随机性,自己也说不清的好运而走向人生巅峰的人物总是在各种文章中被作者用各种富含正面感情色彩的词汇描述为超能英雄。
第三步
**识别看不见的歧义**
所谓的看不见,也就是作者没有在文章里通过文字说明,但是却对文章的结论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内容。它们是隐藏性假设!是作者通常不会说出来但是早已经默认的前提。这样的前提条件有两种:
一种是偏见
一种是断见
这里所说的偏见是指:“由于作者个人在知识,认知能力和所处环和他人不一样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对问题的看法”这种看法通常由于个人的局限,从而产生的看法也是局限的。
这里所说的断见是指:“由于作者个人经历的不完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一种看法”
在《学会提问》一书中,作者将以上两种前提条件分别命名为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作者的解释非常精妙。
价值观假设: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描述性假设: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例文:“根本就不该建核电厂,因为核电厂里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污染环境。”
首先我们看看框架
论题:是否应该建核电厂
结论:不应该
理由:核电厂的废料会污染环境
在思考这个例子的时候,似乎作者的理由很正当,也很符合逻辑。当我们在寻找假设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个结论的成立,是根据什么条件才可以从这些理由中推理出来**?”
这个例子中,如果要让这个结论成立,那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者认为环境应该是排第一位的,他可能认为环境保护比起建立核电厂所带来的的经济效益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假设是一个经济学家,或许他的结论就会不一样了。
那么,这就是一种偏见。是由于自己价值观偏差而产生的偏见。
下一个例子:“无论你的目的地在哪,这辆车一定会将你送往。我在各种情况下都驾驶过这种型号的汽车。”
我们再次提取框架:
论题:这辆车车能否让你自由驾驶到任何想去的地点?
结论:可以
理由:推荐人亲自体验过这型号的车在各种情况下都功能良好
我们再次思考,想要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理由必须要先符合什么样的前提呢?
这里我们可以抽取两点:1. 你开车的体验一定和我开车的体验是一样的
2. 这种型号以前很好,那么现在以后也非常好
这种情况就是描述性假设,也就是断见。因为一个极小的抽样数量所产生的结论而扩展到一个极大抽样数量下所产生的不完全的看法。
以上三点:提取框架,识别看得见的歧义和识别看不见的歧义。可以作为一个警惕,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者听取某人建议时,都可以使用。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尤甚,吾辈不得不防!
以上观点和例文皆来自于《学会提问》(原书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