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无论是在读九边的《向上生长》,还是反裤衩阵地公众号里衩姐的文章,都有读到“舒适圈”的话题。
我们总说要“跳出舒适圈”,但反直觉的是两位作者认为应该待在舒适圈里。
什么是跳出舒适圈呢,就是完全脱离自己的舒适圈,直接去到挑战区域,看起来无比英勇实则很容易因为恐慌而逃离。例如,我和衩姐一样,安安静静写作就是在舒适圈里,而真人出境拍摄段视频就完全不在舒适圈里了,如果我完全不写作了,直接拍视频,极有可能会因为面对镜头的尴尬,容貌焦虑,团队协作等等感到崩溃。
那么就要永远地只能写作而不拍视频了吗,也不是,相比于“跳出舒适圈”,我们可以采取“一点一点将舒适圈扩大的方式”。注意我们其实依然还在舒适圈里,例如我依然还是写作,但是我可以尝试在文章中加入音频,等我慢慢地适应这样的产出方式再去尝试难度稍微高一点的,例如把文章内容浓缩拍摄成十几秒的视频,把音频加在视频里或者尝试短暂地出境几秒等等。
这么做的好处是不会一下子陷入无力且无助的境地,丧失自己原本的优势和做事的信心。
一下子“跳出舒适圈”相当于是放弃了之前定投了很长时间的标的,写文章写的好好的,突然不干转去做别的,那不就无法获得长期之后远远突破成本线的收益了么。
而且不仅是写作呢,换做任何其他原本在“舒适圈”内好好经营的项目都一样。
更反直觉的是通过“在舒适圈里一点点扩大舒适圈的范围”反而是更高效的方法,会使人更平和和从容,不会因为看到某个看起来很诱人的机会就撒手直奔过去。若是兴奋地跳出舒适圈然后因为无法掌控而感到万分不安和恐惧,最后沮丧而挫败地放弃。能量和注意力都被这大起大落的心情和状态给消磨完了,谈何成长。
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慢慢来,比较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