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不想动笔,想想这一天,划过眼前的是同事闭关般把自己关在没有窗户的实验室。我说不做实验,就找个有窗户的房间不好吗?他说,就喜欢一个人待在黑屋里,心里乱。我说,没有事就是好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他笑笑不说话。然后,他继续思考他的人生。
我回我的办公室继续读我的《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很分散,没有一个明显逻辑框架和结构,想要找到一条主线拎起来比较难。所以我读得进度很慢,大概读到三分之一处,我觉得渐入佳境,产生了一种深入的认同感,确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深藏在他的语言中。查理·芒果的语言没有任何晦涩高深的词语,甚至都不加修饰,诚实,朴实,真实。其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不要被打扮优美的术语迷惑。这话似曾相识,在三苏时代,苏洵注重文风朴实,抛弃当时流行的华丽堆砌的文风,也因此,三苏被同样务实的欧阳修器重,苏氏兄弟在京城声名鹊起,才华横溢的兄弟二人在文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华丽的文风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总有一些人推崇这样的文字。也总有一种人因为其过于强调修饰而丧失了文字本身的力量而生出嫌弃。我个人站队后者。也认为文字的生命力来源于文字本身的强韧,而不是外在的华丽装饰。
说到这里,扯出一个话题,最近作家郑某洁与曹某轩的矛盾很热,文字平实和华丽也是他们的一个矛盾点之一,抛开版税和夹私等不谈,只说二人的文字。郑和曹的作品我都有过拜读,郑是草根出身,无冕之王,自然亲切接地气。而曹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的《青铜某花》实在是难以阅读,我勉强看了三分之二,弃了。这是写给少年儿童的读物,如此还被冠以纯美文学,我一个成年人是感受不到的,我想对于少年儿童恐怕更是劝退,这与家长希望的以此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相背离。能不能说点人能听懂的话,尤其是对孩子。以我个人粗浅的认知,很多人怕是被曹名牌大学的光环和众多头衔闪瞎了眼睛,即使觉得作品不好也以为是自己不懂不敢怀疑作品本身吧。这种情况不就是查理·芒格的那句话,不要被打扮优美的术语迷惑。
包括我开头提到的同事我个人以为他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名牌大学硕士毕业,总觉得可以凭借这个招牌砸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是,年过三十依然是个普通职员,于是天天郁闷,苦恼自己虚度了人生。事实上,这是他被他自己的好看好听的高学历迷惑罢了。硕士毕业,拿着一个好成绩单敲开了单位的大门,然后把那些学校所学完完全全地还给了教授,一身空白一身轻松打天下,数年如一日不再有新本领不再学习新技能,你的优秀在哪里,就只是躺在盒子里的学历证书上。自己欺骗自己,现实却是不上当的。